“南阳调”以南阳为中心,流传的区域大致相当昔日南阳郡统辖地区,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南阳地区所辖12个县市(南阳市、社旗、方城、泌阳、桐柏、新野、邓州、内乡、西峡、浙川、南邵、镇平)及其辐射的湖北襄阳、老河口、谷城以及陕西安康一带。南阳是越调的发源地,也是越调群众基础最好的地区,兴盛之时,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多达几百个越调班社。“南阳调”,又称“老越调”,“大越调”、“上路调”。
首先,“南阳调”用属于“湖广韵”的南阳方言进行演唱。如演员习惯把出(chu)来,说成出(qu)来,下雨(yu)说成下雨(ru),扫帚(zhou)说成扫帚(zhu),国(guo)家说成国(gui)家、英(ying)雄(xiong)说成英(yin)雄(xing),大山(shan)说成大山(sae),月(yue)亮说成月(rui)亮,鞋(xie)说成鞋(hai)等。日常习语”干啥事”说成“搞么事”,“半裸”说咸“打赤膊”,“全裸”说成“打条挂”,上街买东西说成“赶集”。此外,“南阳调”儿化音卷舌较轻,诸如鱼儿、桌儿、花儿、蛋儿、馅儿、线儿、鸟儿、风儿等儿化音较“中州韵”卷舌不够到位,发音相对模糊。知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中谈到我国地域文化中的方言问题,他形象而风趣地说:“武汉话和北京话一样,都具有艺术性和戏剧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听北京话像听相声,怎么听,怎么可乐;听武汉话则像听戏,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可见,“湖广音”天生具有“入戏”的特质,其高低起伏,曲折婉转,与唱腔音乐配合犹如水天一色,浑然天成。
其次,“南阳调”与当地民间音乐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南阳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音乐,诸如南阳小曲、大调曲子、坠子、三弦书、宛梆、曲剧以及众多的民间器乐等艺术水准较高,在中原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南阳丰富的民间音乐不断滋养越调戏曲艺术,成为越调戏曲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从当今传承的越调戏曲音乐上看,越调曲牌音乐《顶缸调》、《游春》、《双叠翠》、《大开门》、《耍孩》、《银扭丝》、《闹五更》与南阳民歌小曲、大调曲子的曲牌音乐基本相同。当然,其中很多曲牌今已很难考证其最早属于何种音乐艺术,不过,各种艺术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而融合、创新,乃是包括越调在内的南阳艺术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南阳处在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的中心地带,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历史久远、文化厚重。在无比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睿智的南阳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吸收和借鉴南来北往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有史可查的,越调曾吸收的戏曲音乐有清戏调、罗戏调、二黄调、秦腔以及昆曲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