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民间业余戏曲社十分活跃,在公园、文化广场等都可以听到他们嘹亮的歌声。近日,江门市展鹏音乐曲艺团(展鹏乐社)受邀到佛山祖庙万福台演出,成为江门首个受邀访问该处的民间业余曲艺团。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的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此次演出展示了江门民间业余曲艺社团的实力,也让日常处于潮流边缘的曲艺团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民间业余曲艺社团,俗称“私伙局”,由一群曲艺发烧友自发组成,他们是江门曲艺界最活跃的一群,但也是最艰难的一群。曲艺成为发烧友晚年生活自娱自乐的慰藉,但他们有自己的难处,购买乐器、租屋等费用都要自掏腰包,但他们热情高涨,精打细算地艰难维持着。
江门的曲艺形式有粤剧、龙舟、木鱼、南音、说书、民歌、八音锣鼓等十多种,其中民歌小调咸水歌、卖鸡调、禾楼歌等是五邑地区特有的曲种,在五邑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2001年,江门新会、台山、开平三地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曲艺也成为侨乡文化的一个品牌。“对于侨乡而言,这是很自豪的,能够拥有三个曲艺之乡是来之不易的。”江门市曲协主席曾小洁说。
民间业余曲艺社团对“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获得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据悉,私伙局的曲友本来就是曲艺发烧友,热情很高,也积极参加曲艺大赛、义务演出等曲艺活动,在营造曲艺氛围方面发挥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退休老人组建私伙局,私伙局数量增长较快。据保守统计,目前江门民间私伙局有200-300家,他们在公园、文化广场,甚至一棵大榕树下,摆上二胡、扬琴、锣鼓等乐器,锣鼓声起,曲声响遍四方。
私伙局的“经营”需要经费,一般来源于会员每月上交的为数不多的会费,作为房租、水电费和乐器维护费用等。
在这些发烧友中,大部分是退休老人,除了退休金,基本没有额外收入,有些人甚至没有退休金,只有少数中年人还在工作,他们组建曲艺社完全是出于热爱。组建曲艺社,要购买乐器,有的曲艺社还要租房子作为活动场所,连带也要交水电费,而资金成为一大难。场地租金、水电费等支出较少的,会员每个月上交几十元作为基金,支付平时的各项费用。至于购买乐器等比较贵重的东西,他们也有自己的妙计捡别人的二手货,有时运气好的话,还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乐器。
经费拮据,这迫使“私伙局”要精打细算。东湖欢乐曲艺社上个月添了一把扬琴,二手的,几百元就可以了,“私伙局”里的人都很高兴,认为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如果买新的要2000多元。
经费问题有时也会成为一个私伙局解散的原因。展鹏乐社的召集人何健东告诉笔者,很多私伙局采取会员制,某些会员认为自己出了钱,离开的时候往往要带走一些东西,有时哪怕是一张凳子也要抢,这使得一些私伙局最终散伙。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何健东没有采取会员制,独自承担展鹏乐社的所有费用,会员的走与留都是自愿的,但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因此不会出现“缺胳膊少腿”的情况。像展鹏这些水平较好的民间业余曲艺社团,时不时能够得到一些演出机会,但一般都是义演,或者有微薄的补贴,“我们都是苦苦维持,希望政府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能够给予一些物质扶持,唯有这样,民间业余曲艺社团才能发展得更好。”何健东说。
曲艺领域的青黄不接成为曲艺未来出路的忧虑之一。曾小洁称,广州、佛山等地很重视粤剧的发展,支持的力度也比较大,成立了专门的粤剧基金和培训基地,这对于粤剧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江门的戏曲只停留在民间自娱自乐的层面。对于曲艺的传承,她认为民间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若缺少政府的扶持,难以实现传承的目的。另外,江门虽有三个曲艺之乡,但申报成功后却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这对曲艺的发展是不利的。
曾小洁说,培养年轻人对曲艺的兴趣,需要引导。据她了解,现在仍有挺多小朋友喜欢粤剧的,但是很多家长认为没用,就开始引导小孩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东西上,如钢琴、舞蹈等比较流行的艺术。她建议,要培养年轻的曲艺接班人,曲艺入学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今年3月,江门部署实施《江门市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江门市粤剧团实行转企,不再作为事业单位。曾小洁认为,进行转企,企业自负盈亏,也有可能激发剧团的积极性,主动寻找更多演出机会,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