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划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小”(旦)、“生”、“髯”(老生)、“大”(花脸)、“丑”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式。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