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腔”源自儒林班,传说是曹学佺等根据福州方言的音韵声调,借鉴昆曲等曲调创腔的,是闽剧唱腔的主体。音乐结构严谨,包含有曲牌体、板腔体和曲牌、板腔综合体3种类型。旋律婉转优美,缠绵悱恻,风格高雅,多有以“哎、呀、哑、口衣、、口哀、”等为衬字的拖腔。如“宽板”“水过浪”,句尾常有后台帮腔,俗称“掏岭”。“掏岭”也有由角色自唱的,俗称“自掏岭”。也有由逗管、唢呐和笛吹奏的。其特点是字少腔多,一唱三叹。逗腔曲牌按习惯说法,正体有“急板”“急板叠”“叠牌”“倒板”“水过浪”“观容”“观容吟”“宽板”“宽板叠”“宽板吟”“泪透”“自掏岭”“板下闯]等十三首,俗称为“十三腔”。
逗腔十三腔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紫玉钗》霍小玉唱的”自掏岭“中“倚娘肩只听得画廊鹦鹉声低唤”一句,每字有一种耍腔方式,整句十三字集中了逗腔十三种耍腔方式。逗腔另有变体20多首,共有曲牌近40首,可单唱,亦可联缀。逗腔的伴奏乐器以主胡(音箱为六角形的二胡,类似京剧二胡)、曲笛为主,月琴、椰胡为辅,掏岭处加小唢呐、逗管。“锣仔啮”和“抖鼓”是逗腔演唱时最具闽剧特色的两种伴奏手法。运用逗腔演唱的代表性剧目有《紫玉钗》、《女运骸》、《孟姜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