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最早前身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万历甲辰年(1604),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万历甲辰年(1604),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光绪元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1908—1911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给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福州先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俗称三乐、一旗(奇)二头羊(然)]等闽班和“赛月宫”、“群芳”等女班。其中以“三乐、一旗(奇)二头羊(然)”为最。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剧目最多,声誉最好。

分享到:

上一篇:闽剧历史描述   下一篇:闽剧历史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