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须生的俊扮,过去化妆材料多以土制粉料加水、甘油调制而成。早期须生化妆,面部多为本色脸,小生或略抹胭脂,以松烟墨色略施勾划,主要强调点眼窝——即在内眼角稍上点墨。袍带生一般不勾眉,白胡子老生不勾眉或勾白眉,个别生角也勾脸谱,例如“殷桃娘”中的霸王(刘毓中扮相)采用带黑五绺俊扮,但勾环眼、立眉。随着发展,有时按角色、及剧情需要曾采用过油沥子脸、铁灰脸、粉红脸、酱红脸、腊黄脸等肤色主要用于角色所处不同境遇心态变化的表现,例如:诸葛亮在“祭灯”中因面临失败的心境,采用灰脸膛,吊眉黑印堂的画法。
小生粉脸微抹口红基本和旦角相似,只是眉略粗直。武生眉心涂红(通天柱),以示英武,两鬓画黑鬓角。至于旦角化妆,早期多为男性扮演,画法较粗俗,只在本色脸上略施官粉,眉样细而短,或成蛾眉状。后随花鬓小云遏儿的出现,面部化妆追求红白鲜润,开始画眼帘和口红,眉毛的画法也逐渐性格化。正旦勾平眉,花旦勾弯眉,武旦勾桃眉剑眉并在眉心涂红以示活泼英武,老旦一般只略抹底色、胭脂,或本色脸,淡勾眉或勾白眉。
50年代中后期,各戏曲剧团相继演出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剧较多,舞台灯光条件日益完善,设计风格多样,戏曲化妆开始吸取歌剧、话剧的化妆方法,改用油彩化妆。
化妆前打底油,涂底色,化妆后用干粉定妆,逐渐也将此法用于传统戏的化妆,一直延续到70年代后期。一方面不断改进油彩的质量,注意皮肤卫生,同时由于电视剧的普及,舞台灯光技术不断提高,生活淡妆较之过去强烈对比色的化妆方法更适合现代现众的欣赏习惯,也更富表现力,从而形成争相采用生活淡妆的新的化妆规范。例如现代戏《小街儿女》、《三家春》等以及古装剧《女魂》、《冼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