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究其历史渊源,至今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但民间传说有三,一种认为阿宫腔是由秦朝阿房宫歌女所唱的曲调流传至民间衍变而来。项羽入咸阳,火焚阿房宫,宫娥、内侍、歌女逃出,所唱曲调也随之带至民间。阿宫腔特点是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其中一个特点是唱字字音送完后,拖腔带有"噫咽"之音。这"噫咽"之音就是宫娥、内侍、语音的遗响,另一个清雅细腻的风格,亦具有宫廷戏的艺术特色;第二种认为"阿宫"实为"遏工"即在唱腔上所独具的遏止功夫,与原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指秦腔的拖音)不及"一遏"的艺术效果。再一种认为唱腔遏到了"宫调"上,故名"遏宫腔"。
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演出的剧目有《范睢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至清同治年间,富平县有金盆子、金马驹、陈相公等阿宫腔皮影班。陈相公是富平县曹村西头村人,是有名的文武"签手"。清光绪年间,常来富平演出的阿宫腔皮影班有乾县的任相公、临潼的赵相公。清末民初,阿宫腔班社有三原的王仓、礼泉县的有娃子、富平的乔娃子。当时演出剧目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搜孤》、《清河桥》等。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以来,富平先的顺经子、焕子娃、王三元的皮影班社相继而起。段天焕的徒弟王开文、段明侠现在富平县成立的集体所有制的阿宫腔皮影剧团工作。1929年以后,阿宫腔遂成为富平独有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