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舞台美术,与大戏不同。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设置;二是影人与影景、道具的设计与雕刻。由于它是皮雕影人,其化妆和服装不另行装扮,而是在制作影人时,一次性完成。
群众称皮影搭戏台为“两张方桌,九块楼板,木椽七长八短,五张芦席一卷,四条撇绳一挽,撇一镢头,你就甭管”。就是说皮影戏的舞台设置较为简单,用以上材料即可搭成。面积小,方便,小场院落即可演出。舞台正面,挂上用白布做的“亮子”(影幕),表演活动俱在台内贴“亮子”进行。观众在“亮子”前看。
影幕照明早先是“棉条一卷,清油一碗”的油灯,随着社会发展曾用汽灯,现在用的电灯。当然在没有电灯的山区农村,仍然用汽灯或油灯照明。渭南地区属于东路皮影,其影人的造型特点是小巧,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书童、丑旦以半侧面(双目出现)外,其他基本上以侧面表现。其面部有空面阳刻和实面阴刻之分。
影人身高比例为五比一。头显大而个性突出:鼻尖口小,口以朱红点染,若有若无而颇为精巧秀丽。性格以平眉和立眉区别: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现清秀文静;武生将军以立眉表现其英武强悍。其头形前额突出,俗称“崖颅”,更见神充眉宇。服装图案花纹,与大戏古装图案相近,花鸟、龙凤、鳞甲、水纹、花边、团寿,应有尽有,刻工精细,形象生动。
影人结构大致分为头、双臂(分大臂小臂)、双手、躯体、双腿(上部以衣裙代替,下部与双脚相连)等共五个部分组合而成。肩关节和肘关节、手腕、膝部、腰部都能活动,人人头均能卸换,特殊的躯体亦能拆开,表演起来栩栩如牛。一个皮影班社戏箱中的影人,一般分通用、特制两种:通用的按生、旦、净、丑刻制,各本戏按行当套用;特制的按戏中人物设置,专用。布景、道具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