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黄梅戏的表演方式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由于受到演出场所的制约,因而此时尚处于幼年期的黄梅戏表演亦显出稚拙之态。处于“两小戏”、“三小戏”阶段的黄梅戏小戏表演仅仅是为了适应农民自娱自乐的需求。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由于受到演出场所的制约,因而此时尚处于幼年期的黄梅戏表演亦显出稚拙之态。处于“两小戏”、“三小戏”阶段的黄梅戏小戏表演仅仅是为了适应农民自娱自乐的需求,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即演出活动选择在农村的乡场上进行。一般是在农闲时节,选择一块平场,表演者载歌载嬅,村民们围在四周观看,“演员”下场后也就站到观众中去:往往剧目不多,一演完,围观的人群顿时消散。转换一个新地点,新的视众又围拢过来。因而这种演出的小戏被称为“围子戏”。除此之外,在平地上还有两种进行演出的方式:一种俗称“抵板凳头子”。就是由少数几人到人家的堂屋里,坐在板凳上清唱。另一种叫“杨花摆柳”,是以两三个人为一组到人家门前演唱,以唱为主,有时乜辅以动作配合,如唱到旦角出场,“演员”舞起手帕,扭动身躯,作出女性姿态。舞手帕的动作被称为“手巾花”,而演员摆动身躯又优如风摆杨柳一般,故而使这种沿门化谷的演唱方式贏得了“杨花摆柳”的美称。

分享到:

上一篇:黄梅戏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下一篇: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