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流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就有“应律合节”舞以迎神的生动场 面,如 :“(音根)急张弦也),瑟兮交鼓,萧(箫)锤(锺)兮瑶(音区,悬挂钟磬的木架) ,鸣( 音驰,字同,古竹制乐器)兮吹竽,思灵保(指巫)兮贤(古音读作枯的去声), (音喧) 飞兮翠(通,举起翅膀),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指东君日神,也泛指其他神 灵) 之来兮蔽日。”
鼓锣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远古人类创造的最早乐器。古代的“钟”代锣,编钟已有 商 代的出土物。战国初的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其发音精确,铸造绝伦,堪称世界音乐之最 。西南民族地区早在春秋时已能铸造精美的铜鼓和鼓锣,它与人的掌与掌相击,物与物相击的最初认识有关。后利用它产生的音响传递信号,惊吓野兽,表示感情。至于“发梓作器成琴 瑟”已是后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