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旧称调子,属明代四大声腔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柳子腔路子。由于古代兵、商、工的运动带来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使外来的腔曲与当地的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因此形成了有地方特点的艺术形式。
彩调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元年,清初花部崛起后,湖南一些花鼓艺人随着移民游入广西谋生,经康、乾、同、光百多年孕育衍化而成,彩调的成长经历“对调子”(一丑一日)时期、“三小戏”(小生、小丑、小旦)阶段和“江湖调”时期(多角色的市井生活小戏)三个阶段。
彩调在桂西地区传开后,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其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中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十分贴近。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彩调这一门类艺术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直到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经北京专家的建议,才统一称为“彩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