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诞生之地“东王村”

“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生活在嵊州民间的多才多艺的农民,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

越剧,因发源于古越之地嵊州(嵊县)而得名。

“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生活在嵊州民间的多才多艺的农民,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

大约在1851年前后,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歌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嵊州旱涝并作,人们生活艰困,使得有歌唱才能的农民纷纷加入沿门卖唱的行列。之后,演唱形式又从沿门立唱进入厅堂和茶楼内演唱,称为“走台书”。这种统称为“落地唱书”的说唱形式,便是越剧的前身。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嵊州唱书艺人李世泉、李茂正、高炳火等人相聚在甘霖镇东王村,经过精心准备,首次在用四只稻桶和门板组成的舞台上成功演出大戏《双金花》,轰动剡溪两岸。这是一次有准备、有本子、有角色、有把场师傅、有服装、有化妆、有伴奏、有伴唱的正式演出。

这一天,越剧正式诞生,东王村也名正言顺地成了越剧诞生之地。不到一年时间,剡溪两岸的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竟达200多副。

之后,越剧经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从嵊州唱到绍兴、宁波、杭州,走红于上海,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如今,越剧新秀人才辈出,唱腔流派精彩纷呈,数以百计的新剧目上了银幕和荧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今年,嵊州越剧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到:

上一篇:嵊州的古戏台   下一篇:越剧的诞生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