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的发展过程

河南越调原称四股弦,因主要伴奏乐器是象鼻四弦。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在河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至咸丰时已流传到禹州、许昌、郑州、商丘、周口一带。

河南越调原称四股弦,因主要伴奏乐器是象鼻四弦。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在河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至咸丰时已流传到禹州、许昌、郑州、商丘、周口一带。其采用河南方言演唱,旋律与豫剧有相通之处,也是大小嗓结合。

不过越调有自己的演唱风格,不仅有表现民间风情的外庄戏,还有表现帝王将相的袍带戏,又称正庄戏,例如《下南唐》、《无佞府》、《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等达500多出。

由于周口地区的越调剧团出了一位德高艺重的表演艺术家申凤梅,被当年前往河南演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发现并极力推荐,使这一剧种由河南传到了北京,又走向全国。为河南越调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

上一篇:越调历史   下一篇:越调历史概述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