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调又名“咙咚调”,属于芦花、拨子这一吹腔系统。据考,它产生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系高腔之变,由昆弋腔曲牌发展演变而成。龙宫调带有浓厚的昆腔味,所有唱腔都定谱,不能随便变化,婺剧老艺人称之为“案本腔”,如《山伯访友》、《贵妃醉酒》、《水擒庞德》等戏均属此调。乱弹中的乱弹尖、龙宫调以及“三五七”,这三种曲调属于曲牌联套体到板式变化体之间过渡性的曲调。证明婺剧音乐的发展是由曲牌体衍变为板结腔体的。婺剧徽戏已纳入板腔体。徽戏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它是多方面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起来的。徽戏的主要曲调可分西皮和二簧两大系统。西皮是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入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簧是清初由“吹腔”、“高拨子”在徽班戏的中演变而成。目前婺剧戏基本上保持着安徽戏的原有状态。婺剧滩簧与是非问调也属板腔体。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1795年的《霓裳续谱》已有滩簧调、南词弹簧调的名称。之后就陆续从苏州传入浙江。道光之后,昆腔衰落,滩簧坐唱班以坐唱的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中收集的昆腔折子以,如《下山》、《展貂》等和杂剧《打面缸》、《卖胭脂》等,金华一带的滩簧在清光绪年间就已在舞台上演出了。解放后,滩簧戏则更为盛行。婺剧时调原是滩簧说唱班中的一些插曲,最初的时调,仅《走广东》、《卖棉纱》等几出,以后由于戏班的斗台演出,互相竞争,有的吸收当地民间小调以及家乡的田园小唱,溶入到小戏中去,于是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体系。时调和滩簧一样,易学好唱,优美动听,因此在民国后,时调小戏渐渐风靡,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