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中国戏曲的原始期是中国古代的傩(nuo,音挪)戏。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上慢慢发展的一种“驱鬼逐疫”的戏剧祭祀形式。先秦周代的时候,取名为“傩”,其祭祀的核心人物是黄帝的后裔“方相氏”,其特点是脸戴面具,手持武器。古老的傩戏和傩面具如今在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都有遗存,中外游客一睹为奇,光怪陆离的傩面具也作为旅游工艺品广为出售。傩戏是中国戏曲最原始的表演形式。
一、小花脸“跳魁星”
“跳魁星”由婺剧小花脸(三花脸)表演,第一夜化装出场,穿魁星衣,半雌雄打扮,戴上嘴巴会动、眼睛传神的头壳面具。左手捧斗,右手执笔,在“魁星锣”伴奏下,走矮子步上场。出场亮相后,由乐手高念四句:“魁星出华堂,提笔写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隔日演出,就光戴面具表演。
魁星,又名奎星,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之神,亦被奉为中华民族的“文学之神”。魁星是指北斗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的总称,又指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魁星传说有二。一说她是某皇帝之女,相貌极丑,却满腹文才,得中状元。后来招了一个年轻俊秀的驸马。洞房之夜,驸马打开红盖头,一看其貌,当场吓死,她也以身殉情。皇帝十分悲恸,将两人葬于一穴,祈祷天庭:“女儿得中状元,但不能如愿以偿,死后天下的状元郎均由她点。”一说魁星是某官员之女,容颜丑陋,但才华横溢,正直无私,到京城应考,名列进士。可是在殿试时,皇帝见其如此难看,当场除名。她悲愤交加,撞死在金銮殿的廷柱上,血染玉阶。试官们深感痛惜,将其文章呈于皇上,皇帝一读拍案叫绝,但又后悔莫及,于是下旨:“才女生时,朕不能封其状元,死后天下的状元均由她用朱笔点之。”之后,以国葬待之。才女撞死金殿后,一缕香魂袅袅升天,被玉皇大帝封为魁星神。她变成一位美丽端庄的魁星女,住在北斗宫,主宰凡间状元的甄拔和天上星宿的归位。倘若下凡,仍化为原形。跳魁星,旨在祝愿青年学子们刻苦攻读,得中高魁。
二、婺剧老生“跳加官”
“跳加官”,由婺剧白面老生(老外或副末)头戴面具、身穿蟒袍表演。台步沉稳,从容不迫,最后亮出“天官赐福”、“一品当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条幅。传说,加官出现在唐朝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贞观之治。到了唐玄宗(明皇),兴办梨园。一次为酬神演戏,唐明皇命杨贵妃唱花旦,自己演小花脸,独缺老生,特请三朝元老魏征来演。魏征见圣命难违,又怕让朝臣们认出,就戴上白面具上场。因老态龙钟,只有出示预先写好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条幅。演毕,众人方知是元老魏丞相。唐明皇眉开眼笑,将在场看戏的人都加官一级。“跳加官”旨在祝福神州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祝福仕者晋级加爵,飞黄腾达。
三、婺剧大花脸“跳财神”
“跳财神”由大花脸表演,身穿黑蟒袍,头顶铁盔,脸戴面具,手捧闪亮的金元宝上场。传说财神是赵公元帅,真名为“公明”,亦称赵玄坛,因玉皇大帝封其为正一玄坛元帅故称。他是陕西终南山人,自秦时避世山中,修炼得道成仙,其貌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凡求财者均能称心如意。
传说,有一次婺剧高腔“赵文锦班”出外演出,在乘船中遇到狂风巨浪,船上的行头因翻船全部沉没江中。班主赵德贵被江上的渔夫救起,赵德贵感恩不尽。后径自入财神殿叩求了三天三夜,等回家后发现天井中的三个大水缸发出闪闪的金光,赵德贵走近仔细端详,原来装的是满满的大小元宝。日后,赵班主除了重新添置三套最好的行头以外,将多余的元宝都分给村中穷苦的百姓。从此,戏班子与日兴旺,财源滚滚而来,为了感谢财神的护佑,在正本戏演出之前一定要表演戴黑面具的“跳财神”,祝愿天下的人们广进财源,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