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属于“皮黄腔”系统,清初传入湖南。其中南相当于二黄,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的影响,风格沉郁缠绵。北路的来源被公认为是“从湖北境内、湖南北面盛行的一种西皮腔传入湖南境内,几经辗转被湘南班子吸收”,音乐风格轻快奔放。祁剧弹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唱腔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式,其腔系在运用中比较灵活。
祁剧弹腔南路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厚实,旋律流畅,长于表现叙事和抒情,在祁剧的演出中,往往用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祁剧弹腔北路的唱腔则少了南路的细腻委婉,而是高亢、激越,演唱时铿锵有力,节奏分明,多用于表现热闹欢腾的戏剧场面,同时表现剧中人物果敢坚毅的性格,所谓“南转北,北转南”,其实就是指在某些特定的行腔中南路与北路的互换,伴奏的琴师为了能更加巧妙地将这两个唱腔的音乐结合起来,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做法,如:在每句腔尾以伴奏乐器重复一次旋律,让演唱者酝酿情绪并进行心理上的缓冲。而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唱腔转换,其实为戏剧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音乐也更富于变化,更能够得到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