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翎子功的耍法

翎子功,又称“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动作靠头的摆动和身段的变换,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它多用于吕布、周瑜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翎子功,又称“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动作靠头的摆动和身段的变换,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它多用于吕布、周瑜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其主要耍法有摆、抖、颤、绕、旋、勾、点、竖、矗、甩等十多种。较有代表性的如:

摆翎:表演时,坐马式(亦称蹲裆式)正面站定,靠脖子的劲儿使头部左右摆动,翎子一前一后呈大花飞旋,形如金蛇飞舞,状似飘带临风。

甩翎:亦称风摆尾。表演时,站丁字步或成坐马式;双手背抄,牙根紧咬,脖颈放松,头部由慢到快,有节奏地前后甩动,两根翎子在头顶呈S形,此技用于表达人物兴高采烈、欢喜至极的情绪。

竖翎:亦称起翎或站翎。表演时,使弯垂的翎子在头的点动中直竖而起。竖翎有左右单竖和双竖两种,多用于表现注视、凝望或愤怒等感情神态。

旋翎:表演时,收颌、含胸、双翎前垂,然后,头由左到右转一圈,使翎子在身体周围大旋一圈。也可左右连续运用。

扫脸翎子:用旋翎劲儿,使翎子从后至前横扫对方面颊。在蒲州梆子《小宴》一剧中,吕布从背后戏貂蝉时,双翎从其鼻下唇上间扫过,突出地表现了吕布的轻佻浮浪。

缠腰打灯花:即在甩翎达到高潮时,突然头滚肩,使翎子由左向右缠腰大旋一圈,以收时的脆劲儿打台右前方所吊油灯的灯花。

分享到:

上一篇:蒲剧表演形式   下一篇:蒲剧传统剧目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