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海砍樵》,就不能不提起陈北方、何冬保。1947年,何冬保自洞庭湖来到长沙,解放后与田氏兄弟田琼林、田运隆曾共事于民众花鼓戏剧团。何冬保出身贫寒,积极肯干,且有名气,1951年4月17日被...............................。陈北方,长沙市文化局干部,1951年将原是“搭桥戏”的“大砍樵”改编为有剧本的《小刘海砍樵》。过去的搭桥戏是没有剧本的,只是有一个故事,演员上场自编唱词。 陈北方将《小刘海砍樵》剧本交给何冬保,因当时演出太多,无暇顾及排练之事,何冬保将剧本丢在田琼林的床铺帐顶上,一丢就是好几个月,后来,湖南省搞戏曲汇演,这才想起了这个剧本,剧本要编曲,何冬保找来了民众剧团的鼓师田琼林、琴师田运隆,大家坐在一起就七嘴八舌凑了起来。其中有几段可以套老腔,这没问题。开场一段,大家在苦苦思索,浏阳出生的田运隆顿生灵感,提出用浏阳的采莲船调,原词是“浏阳的鞭炮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把这个剧本的新词“风和日暖好风光”套上去,非常好,情绪也合,几个人很高兴。最后一段词,何冬保提出来用地花鼓的《十月望郎》套新词,大家发现,这样非常合适,唯独中间一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的新词大家有些犯难,为什么?词不工整,一下子九个字,一下子八个字或六个字、三个字、一个字,大家都沉默不语。田琼林思索良久,提出能不能用“安童调”来唱,原词是“张老三在家中忙(呀)收拾”,九个字,套上“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很合适,上句是出来了,可下一句怎么唱呢?还是何冬保转得快,叫出了“胡大姐”,田琼林、田运隆两兄弟马上就答“哎”,何又唱“刘海哥”,这边又答“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自然唱出了“安童调”的下句,这样一来一往,将这段新词全部唱完,都没有离开“安童调”的基本旋律,但又是一个新曲调。田运隆是琴师,提出将“花石调”上下过门拼在一起做这个新调的过门。因这段词是用古人来比喻,后来这个新调就叫“比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