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民间剧种——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