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花鼓戏腔调湖南统称川调,由瓮琴等丝弦乐器伴奏,它是由外来声腔与本地方言相结合而演变成的。
岳阳花鼓戏是在湖南岳阳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岳阳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岳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是在湖南岳阳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岳阳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岳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
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岳阳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岳阳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灵活,富于表现力。岳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岳阳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表演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