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

湖北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叶,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以其抒情的旋律、委婉的唱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随着城镇现代化、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湖北传统戏剧受到巨大冲击,一些乡村剧团逐渐萎缩,专业人才流失。

湖北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叶,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以其抒情的旋律、委婉的唱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随着城镇现代化、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湖北传统戏剧受到巨大冲击,一些乡村剧团逐渐萎缩,专业人才流失。鉴于这种状况,荆门将花鼓戏作为重要的民间传承剧种进行扶持,对这种作为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的剧种进行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荆门调整花鼓戏的发展思路,将创作演出重点调整到编演现代戏,以戏剧发展开拓民间受众资源。十几年来,荆门先后创作、演出了《桃林深处》、《九·二六壮歌》、《荷花洲头》、《闹龙舟》等一批在湖北甚至全国有影响的现代花鼓戏剧目。

为跳出传统艺术窠臼,2002年,荆门萌生了创作一台全新样式花鼓戏的念头。根据荆门青年作家黄发清的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而成的《十二月等郎》便应运而生。为了让这部戏曲好听,创作者不仅强化浓郁的花鼓戏韵味,而且还加入了许多西洋歌剧的音乐元素;为了让这部戏曲好看,舞台设计人员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描绘了一幅江汉平原农村的生活画卷,舞美诗情画意,环绕立体声的运用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这部戏曲清新,区别于传统花鼓戏,编导另辟蹊径,在语言格式上抛弃了以往那种四平八稳的句式,代之以符合江汉平原道白音乐化的句式结构;为了让这部戏曲感人,创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讲述广大农村中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将广袤农村土地上留守女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讲述出来,这部戏一经推出,便受到专家盛赞。

互动中开拓戏曲市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荆门市舞台艺术生产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这部戏曲自2005年1月首演以来,已经在荆门城乡各地公演近200场,观众20多万人次,群众反响热烈。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的互动,不仅搭建了艺术生产的社会大舞台,而且形成了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

为保障乡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荆门广泛听取普通观众意见,多次组织了群众看戏、说戏、评戏活动,征集了200多条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编导;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小调,作为剧目音乐创作的素材;公开选拔了50名二胡演奏员和数名群众合唱演员参与剧目的生产排练和演出;制作了1000多盘《十二月等郎》欣赏、教唱光碟,免费发给市民;组织开展了《十二月等郎》优秀曲目演唱比赛,全市数百个单位、近万名干部群众踊跃报名参赛。一时间,满街尽是花鼓调。

为了走出“投资是政府,领导是观众,目标是得奖,归属是仓库”的艺术生产怪圈,实现精品意义的最大化,荆门制定政策,为《十二月等郎》走进社会、服务群众、传播先进文化创造条件开始了“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校园”、“走进机关”的“六走进”演出活动。

《十二月等郎》从华丽的舞台走向广阔的社会,在乡镇的简易剧场里,在工厂的场院里,在居民楼的空地上,在部队的操场上,在商场的停车场上,剧组搭起简易舞台,进行一场又一场精彩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沙洋县拾桥镇演出时,大雨瓢泼,但没有浇灭观众的热情,群众一直冒雨看到演出结束。 

分享到:

上一篇:花鼓戏的川调   下一篇:山头花鼓戏表演形式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