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的源流沿革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尽管围鼓堂随后有所扩展,仍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喜爱高腔群众的要求,而出现了低台(木偶戏),又叫"矮台戏"。县内仅大水田乡新塘村罗姓一家有木偶戏班。低台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辰河高腔走上了高台的演出(舞台演出)。高腔是什么时候登上舞台的,无任何历史资料可考。据已故的高腔名丑陈德生和浦市围鼓泰斗印佛痴所保存的资料。在清代咸丰年间,贵州人杜风林在浦市组建戏班登台演出。培训学员均采取在江湖班中边传授边演出的方式,杜风林是组班授徒的先导。到了光绪年代,在辰溪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仁和班"、"四喜班"、"大红班"、"双喜班"、"德胜班"、"双合班",这些班社活动时间都不太长,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大,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是宣统元年成立于浦市,后转来辰溪的"双少班"。"双少班"是浦市富绅康少百与其挚友名生角各代健(字少康)组建。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双少班"从成立到结束,达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县,许多偏僻山村及边远苗寨,培养了杨学贵、石玉松、刘喜发、杨仕元、肖连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艺届名流,真所谓名角汇集,人才济济,是一个倍受群众欢迎的班社,在高腔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被收编为县级剧团。由此看来,辰河高腔是从围鼓到低台再到高台,经过长期的承前启后和不断地锤练创新,独具风风采,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分享到:

上一篇:高腔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西安高腔的形成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