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把弋阳腔和地方曲高进一步融合,使辰河高腔在民间得到流传。辰河高腔起源的另一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为修养生息,发展生产,鼓励移民迁徙,开垦荒地和经商,江西大批移民迁到浦市,同时,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随之传入当地。辰河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宗教音乐、放排号子和山歌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为艺术风格独特的大型地方剧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围鼓坐唱的初始期,矮台(木偶)演唱的发展和高台演唱成熟期几个阶段。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溪、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1956年辰河高腔剧目《破窑记》、《李慧娘》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剧风摩汇演引起轰动,次年进京献艺得到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