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形成概述

桂剧旧称桂戏、桂林班或桂班戏,是广西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桂林、柳州、平乐、贺县、河池一带及湖南省南部地区与广东省西北隅。

桂剧旧称桂戏、桂林班或桂班戏,是广西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桂林、柳州、平乐、贺县、河池一带及湖南省南部地区与广东省西北隅。

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祁阳戏逐渐传入广西北部桂林及湘桂沿边各县,以后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为桂剧。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1860年)和清同治年间(1862年)在桂林先后成立的瑞华班和庆丰班。

清光绪八年(1882年),桂剧历史上第一个科班团体“缨络小社(福字科班)”成立,招络人员,开科教戏。后来“宝华群英科班(宝字科班)”、“兰斌小社(兰字科班)”、“芙蓉词馆(蓉字科班)”相继成立,此时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由于有了相对固定的演出人员、场所设施,使得桂剧由野台演出的历史故事逐步演变为以室内小剧场的才子佳人戏为主,由生、净行转移为小生1、小旦2、小丑3、为主的“二小”、“三小”戏。在艺术风格上,也由粗犷转变为细腻婉约,富于生活情趣。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伴奏音乐亦由大锣4、大钹5、转以丝弦6、为主。桂剧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了。

注解:

1、小生:小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例如白蛇传中的许仙。

2、小旦:小旦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主要是女性角色。

3、小丑:又叫小花脸,因为所表演的人物往往在鼻子上勾画一块小白粉,便具有风趣、诙谐、幽默、滑稽或者阴险、狡猾。

4、大锣:锣的一种,因面较大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它那粗犷、宏亮的音色,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5、大钹:又名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

6、丝弦: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此处借指弦乐器。《红楼梦》第九三回:“闲时便学些丝弦,唱个曲儿。”

分享到:

上一篇:桂剧的形成与发展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桂剧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