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的形成与发展

桂剧约于明末清初时形成,桂林地区的昆山腔、弋阳腔、乱弹、徽班戏互相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的多种声腔的桂剧。

桂剧旧称“桂林戏”“桂班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广西、湖南等地,以桂林和柳州一带为中心。

桂剧约于明末清初时形成,桂林地区的昆山腔、弋阳腔、乱弹、徽班戏互相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的多种声腔的桂剧。其中,弹腔是南北路(皮黄腔)、梆子腔、吹腔、弋板的总称。在桂剧中,高腔是仅次于弹腔的主要声腔。

约在清道光年间,桂剧开始出现职业班社,最早的为“三合班”和“三庆班”。此后又陆续出现一批班社组织。

桂剧最早出现的科班为光绪年间的“缨络小社”、“福华群英”,1912年始出现女子科班。兼唱诸声腔的桂剧,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在桂林的“景福园”登上了城市舞台。

后来,桂剧又从京剧中吸收了养分,丰富了自身。辛亥革命后,桂林“和园”、“仪园”两戏院先后聘请了京剧演员张佩卿、苗凤林、五月仙等人加入了桂剧班社,对桂剧的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抗战时期,桂剧在欧阳予倩等人的带领下,成立了“桂剧实验剧团”,并对桂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提高。

分享到:

上一篇:桂剧历史描述   下一篇:桂剧形成概述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