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的生、旦均为俊扮。老生化妆程序较简单,一般为拍粉、揉红、描眉、勾眼、小生、旦脚则稍繁,为洗脸、搽底油、拍底色、揉红、画眉、勾眼、拍粉(定妆)、上胭脂、描眉眼、涂唇红,并注意颈部、手部的化妆。与京剧不一样的是,桂剧小生(包括文小生),眉间一般不揉红(即不画“蜡签”)。眉毛的画法也更接近于生活。桂剧旦脚口红的画法,以前是上下嘴唇各画一点红,以表示樱桃小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徐悲鸿在桂林时,曾指点桂剧演员改变了这种画法。
桂剧的净行、丑行以及由老生、武小生、旦脚扮演的少数角色,均根据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性格与经历,勾绘各种图案的脸谱。图案大多比较粗放,讲究构图变化,色彩对比强烈、简洁而不又失细致。整脸:全脸揉一色,仅脑门、眼眉、鼻窝勾描略有变化。可以分为红整脸、黑整脸、白整脸。红整脸如关羽、赵匡胤、关胜、徐延昭等。这类人物多由老生应工。黑整脸如包拯、尉迟恭等。白整脸如纣王、曹操、严嵩等,亦称为“奸脸”、“粉脸”。
四块玉:样式同于京剧“三块瓦”而称谓不同,也有称为“花脸”的。分红、黑两式。眉眼、两颊画法对称,以红为主称“红四块玉”。如樊哙、单雄信、孟良、龙王、钟馗等;以黑为主称“黑四块玉”,如焦赞、张飞、李逵等。也有黑中调红微紫的“紫四块玉”,如魏延、庆忌等。
歪脸:象征剧中人容貌奇异,如一目失明,半边破相的造型,图案为不对称式,极夸张。如李克用、夏侯淳、郑子明等,往往绘成一只斜身的孔雀头,形成美丽的图案(也有称为鸡头脸的)。
烂脸(或称碎脸):多用于凶恶不正之辈。图案碎而不对称,不循一定之规。色彩较复杂,如余化龙、李七、墨水钟馗(勾黑、碎脸的钟馗)等。
粑粑脸:桂林话称小孩为“巴爷”,故转化为粑粑脸,多用于少年英雄。常由武小生勾脸。勾此脸的亦有太监和一些和尚。皆不戴髯口,较其他脸谱多口部及下巴图案,唇皆涂红色。如李元霸、秦英、司马炎、杨七郎等。
象形脸:以人物性格及神话传说为根据,用飞禽走兽等形象构成图案的脸谱。人物多是传说中的神佛鬼怪。如孙悟空画猴脸,蚂拐(广西人称青蛙为蚂拐)道人画青蛙脸,长蛇道人画蛇脸,雷震子画雷公尖嘴等。同时,还常用象征性的图案,显示人物的地位和特征。如龙王脸上不画龙,而是以红四块玉为基础,额上写一“王”字,以代表海龙王。再如在神佛脸上写“神”字或“佛”字,司马邈额上写“正直无私”,广成子脸上写“翻天神印”等,则是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的。
丑脚脸:鼻上画白豆腐块,亦称“白鼻子”。是丑脚脸的共同样式。但变化甚多,没有严格的规律。艺人多凭自己意愿自由描绘。旦脚勾脸仅只《斩黄袍》的陶三春、《采桑封宫》的钟无艳、《菜园招亲》的孙二娘,均为武旦或泼辣旦。其特殊之处是采取全部开脸的方式。而不是一半俊脸,一半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