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传入福建

赣剧,流行于以浦城县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它传自江西。据当地老艺人说,20世纪40年代前不叫赣剧而称“江西戏”或“马灯戏”。

赣剧,流行于以浦城县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它传自江西。据当地老艺人说,20世纪40年代前不叫赣剧而称“江西戏”或“马灯戏”。因戏班联络人常是手提马灯去各地接洽演出事务而得名。这种戏于清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传到浦城,吸收闽北民间歌谣小调,浦城赣剧因而显得富有地方色彩。

浦城赣剧传统剧目有300多个,音乐曲牌有1000多个,主要曲调分三大种六大类:三大种即高腔、昆腔与弹腔;六大类指皮黄、秦腔、老拨子、浙调、梆子、南北词和昆曲。如今浦城赣剧团演出的剧目,已很少唱高腔和昆山腔,较多的是唱乱弹声腔的剧目。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彩楼配》、《回龙阁》、《白蛇传》、《鱼藏剑》、《蝴蝶杯》、《合玉环》、《蓝腰带》、《凤仪亭》、《黄鹤楼》、《金水桥》、《马前泼水》等。

浦城赣剧早期是唱弋阳高腔的,其行当的叫法与其它剧种不同,统称“十三太保”,计有小生、老生、须生、副末合称“四白脸”;大花、二花、三花(丑)、四花(酒保)合称“四花脸”;驮梁旦(文武旦)、二梁旦(花旦)、三梁旦(又名贴旦)、四梁旦(又叫茶盘旦,即丫环)合称“四旦”,外加老旦,共有13个行当。

自清代至民国期间,浦城赣剧班社多系江西艺人。1952年开始,由当地民间艺人金元进等自筹资金创办半职业剧团。同年8月,成立浦城县同乐剧团,1950年,正式改名浦城县赣剧团。剧团坚持上山下乡,面向农村观众,走遍全县279个村庄,被称为“扁担剧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作了详细报道,1959年,获得福建省“红旗单位”光荣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状。

五六十年代,浦城赣剧团创作《全家红》、《满山春》等10多个现代戏剧目。其中《满山春》以闽北地区林业为题材,于1964年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得好评。1981年,反映浦城历史人物的《练氏夫人》,参加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创作演出、音乐、舞美、演员等多项奖,剧本被江苏淮剧、河南豫剧、四川川剧、浙江越剧以及闽剧等移植上演,省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作了录像播放。

1992年,创作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现代赣剧《丹桂情》,被选调到福州演出,反映十分热烈,省计生委决定让该剧在全省各地区作巡回演出。1993年,《丹桂情》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获优秀剧本奖和优秀舞美奖、优秀导演奖。该剧1994年被改编为电视剧《竹乡女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6年,在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中,浦城赣剧团演出的《解烦丹》获剧目奖。至1997年,浦城县除专业性质的赣剧团外,尚有民间职业剧团活跃于城镇农村,还经常流动演出于闽、赣交界的几个县份。

分享到:

上一篇:赣剧行当流派   下一篇:赣剧戏码品种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