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的西皮

赣剧二凡西皮的唱腔,和宜黄戏、汉剧的曲调基本相同。唯独没有[慢三眼]的唱法,唱腔朴实纯厚,小生、小旦每句尾腔常有高八度的小嗓本唱,和北方梆子腔唱法比较接近。

赣剧乱弹腔的西皮,是在清道光间由湖北汉剧中传来的。最早专唱西皮整本大戏的仅有《青石岭》、《祭风台》、《西川图》、《木门道》、《彩楼配》、《回龙阁》、《天门阵》、《阴阳镜》、《花田错》、《双江宴》、《胭脂褶》、《双玉镯》、《铁弓缘》和《春秋配》等十四种。加上后来增加的二十三种,共有三十七种,赣剧吸收西皮调之后,仍以二凡为主。由于西皮宜黄两腔的合流,使饶、广两路的剧目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广信班专唱二凡的剧目,有些在饶河戏中就增加了西皮调,如《破庆阳》(《李广催贡》唱西皮)、《四国齐》、《凤凰山》、《肉龙头》(《高平关》唱西皮)、《万里侯》、《下南唐》(《斩黄袍》唱西皮)、《清官册》、《奇双会》、《翠花缘》等。赣剧受汉剧的影响,除了西皮调以外,还有很多皮簧合流的剧目也被赣剧吸收进来了,如《焚鹿台》、《鱼藏剑》、《铁笼山》、《九莲灯》、《翠花宫》、《九焰山》、《鸡爪山》、《满堂福》、《双潼台》、《二皇图》、《赐金盔》、《日月图》、《铁冠图》等等。而赣剧西皮调的传统折子戏有一百三十余出(在整本戏内的除外),大都是湖北汉剧传来的。赣剧二凡西皮的唱腔,和宜黄戏、汉剧的曲调基本相同。唯独没有[慢三眼]的唱法,唱腔朴实纯厚,小生、小旦每句尾腔常有高八度的小嗓本唱,和北方梆子腔唱法比较接近。

赣剧乱弹腔的秦腔的老拨子,主要来自安徽的石牌腔。其中秦腔即是以笛伴奏的“吹腔”。拨子俗称“老拨子”,用海笛托腔。据清乾隆间江西巡抚郝硕查办戏曲奏折的记载,当时的九江、饶州和广信等府,这种石牌腔是“时来时去”的。赣剧的石牌腔,最早出现在饶河戏中,至今波阳县的饶河班称其吹腔的曲调,其女腔为“石牌”,男腔为“秦腔”。主要代表剧目有《奇双会》、《碧莲洞》、《朱仙镇》等。在广信府方面,这种吹腔,不分男女腔,都一律名为“秦腔”(此调在广信府傀儡班中名为“婺源调”)。和饶河班相比,广信班的秦腔拨子戏较多,共有三十四种。其中最先从婺源班传来的,有《朱砂痣》、《珍珠衫》、沉香阁、《八美图》、《珍珠塔》、《刁南楼》和《大香山》等七种。在广信班中,这种秦腔拨子由于受到观众的欢迎,又将一些二凡西皮戏改成秦腔拨子来演唱,如《黄金塔》、《南楼会》、《凤凰山》、《奇双会》、《江天雪》、《百花台》等。而高腔改为秦腔拨子的,则有《摇钱树》、《洛阳桥》、《孟姜女》、《五行山》和《观音游十殿》等。在音乐唱腔上,和赣剧秦腔属于同一系统的腔调,还有一种“松阳调”(即枞阳腔),剧目有《桂枝写状》、《浪子踢球》等。赣剧秦腔拨子的曲调变化不大,秦腔是轻松活泼,婉转动听,老拨子曾用竹梆击板,声调凄厉,适合表现悲怨和激昂的情绪。而石牌腔的拨子,在赣剧中出现一种新的变化,即用西皮调的胡琴伴奏,将它变在赣剧西皮的一种唱腔,名为“石牌调”。赣剧饶河班的《杏元骂相》、《银桃记》和《泗州城》等剧,都有这种唱调。

赣剧乱弹腔的浙调和浦江调,是从浙江的乱弹戏中传来的。其中,浙调即乱弹的“三五七”,浦江调即浦江乱弹的“正官二凡”。另有一种上江调即乱弹的“尺字二凡”。清末以后,随着浙江的乱弹戏班大量流入赣东北地区,这种浙江知弹的三五七和二凡,首先被广信府的玉山班和贵溪班加以吸收,然后,通过广信班的传播,不仅饶河班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建昌地区的南城、广昌等地的乱弹班,也照样搬演这种来自浙江知弹的剧目和唱腔。这些戏班受到浙江乱弹影响较大的,自然就是赣剧的广信班;上演剧目仅整本大戏有二十余种,如《审金钗》、《碧桃花》、《玉蜻蜓》、《龙凤钗》等等。其中包括原来是唱赣剧二凡的《锦罗帐》、《百花台》、《合玉环》、《碧玉簪》、《翠花缘》、《玉麒麟》等六种,也都改为浙江乱弹了。赣剧的浙调和浦江调,与浙江婺剧的曲调和唱法大体相同。浙调以笛伴奏,曲调愉快优美,上江调以海笛伴奏,曲调高亢转折,而浦江调比上江调高亢激越,更带有强烈激动的感情。由于这种浙江乱弹的曲调类似秦腔的韵味,所以在赣剧中常将它们混在一起使用。

分享到:

上一篇:赣剧曲调二凡   下一篇:赣剧乱弹腔的梆子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