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结晶滇剧的艺术特色你们知道吗?

在云南传统文学艺术的大花园里,滇剧是一朵艳丽的山茶花,深受民间喜爱。远在清道光年间,昆明已有专工滇剧的戏班。

在云南传统文学艺术的大花园里,滇剧是一朵艳丽的山茶花,深受民间喜爱。远在清道光年间,昆明已有专工滇剧的戏班。至光绪年间,昆明市区较稳定的职业戏班即有泰洪班、福寿班、福升班、庆寿班等四个。郊区还有牛街庄班子、官渡马村乡班子、呈贡斗南村班子。当年,名伶辈出,演出活跃,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除了戏院演出外,从春至冬,在关帝会、龙王会、太子会、城隍会等庙会上都有演出,极为热闹。官府或富豪人家祝寿、喜庆、宴客举办的堂会也颇盛行。茶馆清唱更为普遍,叫做“板凳戏”、“打乱弹”、“打围鼓”。除专业演员外,也有业余戏友参加,茶客既能听戏,又能喝茶,经常满座,这种清唱茶铺,城里有,农村也有。

到了清末,蒙自、个旧、文山、保山、大理相继有专业滇剧剧团演出。

重九起义后,社会动乱,滇戏备受摧残。“二六政变”龙云主政后,社会稳定,滇剧又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群舞台、云华茶园、丹桂茶园、天乐茶园、荣华茶园、大观茶园等几家专业戏园。群舞台设在龙井街两湖会馆,实力最雄厚,有伶人七八十人,省内有声望的演员都被网罗,算得上名角如林。每日演出午、夜两场,午场演连台大戏如《列国》、《三国》、《封神》;晚场演名角的拿手好戏。座位分甲、乙、丙三等,票价四角、三角、一角,军人减半。每逢唐继尧、龙云生辰,戏班都到五华山演出,老板罗香圃因而被称为“都督小旦”。

抗战时期,省主席龙云把滇剧当做“滇粹”,为了扶持滇剧,成立了官办的“滇剧改进社”。

滇剧分为丝弦、胡琴、襄阳三个系统,唱腔悦耳动听,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通过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程式塑造人物。以栗成之为代表的栗氏老生唱腔,遒劲、苍淳、质朴而韵味浓厚,他表演《拜月赐环》中的王允、《七星灯》中的孔明等角色,行腔、举止十分传神,西南联大校委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常到戏院观看,并书写杜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相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了云南省滇剧院。至1963年,全省有27个滇剧团,1300多人。一些传统剧目,如《牛皋扯旨》、《打瓜召亲》、《送京娘》等,经过整理,焕发光彩,曾多次进京及至各地演出,滇剧《借亲配》拍成舞台艺术片。

十年浩劫中,剧团被解散,演员受折磨,滇剧几乎灭绝。改革开放后,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已趋于繁荣,滇剧则尚待复苏。

分享到:

上一篇:滇剧的艺术特点   下一篇:滇剧的表演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