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45年史略(二)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6年“文化革命”前,是潮剧从“三改”转向以艺术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时期。成立于1956年8月的广东省潮剧团,是潮剧第一个省级剧团,也是剧种代表性剧团。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6年“文化革命”前,是潮剧从“三改”转向以艺术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时期。成立于1956年8月的广东省潮剧团,是潮剧第一个省级剧团,也是剧种代表性剧团。1958年12月,由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等五个剧团和广东省潮剧团合并,成立广东潮剧院。潮剧院作为剧种的艺术中心,负有示范演出、培养人材、理论研究的任务。各县(市)潮剧团,从剧本、 人材等各方面积极支持潮剧院,全剧种以潮剧院为中心,推动潮剧事业的全面发展。

(1)潮剧院和各县(市)潮剧团,10年间汇集和培养了一批潮剧人材。潮剧院除原有六个剧团的编导人员和艺人外,还从社会各部门和大学毕业生中,调进了一批专业知识分子,形成了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理论研究等比较齐全的创作集体。从1956年至1966年10年间,潮汕各县(市)均先后建立一至二个专业剧团,也集中了一批编导人员和知名艺人,并在舞台实践中培养了一代新人。

(2)整理、创作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如《荔镜记》(《陈三五娘》)、《苏六娘》、《金花女》、《金花牧羊》(正天香演出本)、《告亲夫》、《龙井渡头》、《扫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柴房会》等,新编历史剧如《辞郎洲》、《马发守潮州》等。

(3)现代戏的繁荣。50年代至60年代初,潮剧现代戏创作空前繁荣,专业和业余编剧者,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题材和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等题材的现代剧目,如《松柏长青》、《党重给我光明》、《万山红》、《江姐》、《红旗插上大南山》、《林妈坡上红旗飘》以及由汕头专员余锡渠编写的《龙舌涵》、《滨海风潮》等八个现代戏,都是有影响的剧目。省市多次举行现代戏会演,汕头市举行现代戏演出月,潮剧现代戏盛极一时。

(4)汕头戏曲学校以及各县(市)的潮剧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潮剧人材。建立于1959年汕头戏曲学校,是国家中等专业的学校,设演员班与音乐班。建校以来,培养了一批潮剧接班人,毕业生遍布潮汕、兴梅、海陆丰、闽南,以至港澳、泰国、新加坡等;潮州市于1960年创办潮剧培训班,揭阳、潮阳、澄海等县也先后创办培训班、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潮剧人材,使潮剧后继有人。

(5)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潮剧史、潮剧唱腔音乐、潮剧行当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进行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潮剧音乐》、《潮剧唱腔音乐资料汇编》、《潮剧剧目纲要》、《潮丑表演艺术》、《潮剧花旦表演艺术》等,出版内部刊物《戏曲简讯》、《潮剧艺术通讯》等。

(6)1957年至1959年两次晋京演出,1960年首次出国访问柬埔寨演出,以及首次香港演出,潮剧在国内及海外、香港地区获得更多的观众。

分享到:

上一篇:潮剧的45年史略(三)   下一篇:潮剧童伶制的特点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