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戏和藏戏艺术特点比较初探

"门巴戏" 亦称门巴拉姆、门巴藏戏。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玛拉雅山东南坡西藏门隅地区,即以达旺为中心的原达陇宗、德让宗、申格宗、江卡宗和现在墨脱县南部,错纳县的勒布。

"门巴戏"亦称门巴拉姆、门巴藏戏。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玛拉雅山东南坡西藏门隅地区,即以达旺为中心的原达陇宗、德让宗、申格宗、江卡宗和现在墨脱县南部,错纳县的勒布。这是一片从海拔四五千米一直下落至二千米左右的森林峡谷地区。门巴族是古门隅土著居民与渗入门隅的藏族和其他部族血统长期融合而成。其文字用藏文,在门巴族语言中举凡政治、宗教、天文、历法和金属等都是藏语词汇,藏语借词占门巴语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门巴戏的剧本也是直接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习惯称呼这种戏曲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

"门巴戏"从起源到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贤者喜宴》载,吐蕃时期"南方之珞与门……均被收为属民"这里说的被吐蕃王朝收为属民的珞与门,就指的是珞巴族和门巴族。当时门隅范围很大,各部族互不相属。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崩溃,西藏出现分裂局面。据《白玛宁巴传》和有关六世达赖的史籍记载,这时期的门隅称为"培域吉莫穹",意为"隐藏着的世外福地"。土王格勒旺布建立政权雄踞一方,王宫建在"域满扎康",其王妃叫卓娃桑姆,系门隅人。在门巴族民间藏戏艺术中,早就有以歌舞说唱表演故事的戏剧萌芽产生,如民间叙事长诗《太波嘎列》,是民间艺人装扮成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即门巴族牧人先祖太波嘎列(图1)的形象,手牵牦牛,以边唱边舞的表现故事情节。门巴族还有一个属于早期祭祀性质的作品《阿拉卡教父子》,这是一部在农奴制下产生的创世史诗性的戏剧,演出时各个角色均戴面具,不同动物角色也以动物皮革羽毛披挂。表演伴以鼓钹,以舞蹈为主,间以歌唱,舞时不唱,唱时不舞,道白很少,唱腔采用散体歌谣形式,唱词、曲调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至晚在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已形成这样的表演形式,据错那县勒布区勒乡戏班老师朗杰拉姆(图2)说,勒乡的戏是从下面邦青地方传来的,邦青的戏又是从达旺传来的,达旺的戏剧活动开始得最早,也是门隅地区戏剧活动最发达的地方。

达旺在格勒旺布时期叫做蔓扎岗,后宁玛派活佛抵达尔顿·白玛林巴听说有这么个地方,就指派他最小的弟弟乌金桑布活佛去寻找。乌金桑布找到门隅,并结识了当地头人楚卡瓦,楚卡瓦看中了乌金桑布,并招他为婿。从此他留在门隅传教兴佛,先后建立了桑布林、错杰林、乌杰林三个宁玛派寺庙。蔓扎岗人接受他授予的"马头金刚灌顶",并支持他在那里建立了规模很大的达旺寺。"达"意为马,"旺"有灌顶授权的涵义。从此藏传佛教在门隅地区传播开来,与原始苯教并行发展。

"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老温巴图3)、渔夫(小温巴图4)、甲鲁(图5)、仙翁(图6)、仙女(拉姆图7)、龙女(图8)。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图9),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门巴戏的音乐测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又吸收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门巴戏的演出按开场戏"顿羌"、正式"雄"和结尾戏"扎西"的顺序进行。扮演"娘钦"(即渔翁)的演员在正戏开始之前有一段念诵介绍,在正戏演出中则很少再穿插念诵,只在剧本的散文叙述处,要把作者的议论以念诵的方式介绍出来。一般情况下,一个整本大戏要演很长时间。在勒布地区,每年藏历新年期间,规定都要连续演出《诺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据1981年回藏定居的门达旺寺喇嘛次旦次仁(图10)说,演出是以有重头戏的角色分成一段段来进行表演的,如《诺桑法王》中云卓仙女飞下人间林泉沐浴,仙女被渔夫捉住,仙翁劝解渔夫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这一段戏,就称为《云卓拉姆》。而老妃顿珠伯姆在王子出征以后,勾结巫师,以占卦圆梦哄骗住老王,借王旨围攻云卓仙女寝楼一段戏,就叫《顿珠伯姆》。诺桑王子被迫从出征边境归来,发现爱妃已人去楼空,遂与父王决裂,夤夜出走寻找仙妃这一段戏,则叫《诺桑王子》。在演出《卓娃桑姆》时,也是这样分别被称为:《格勒旺布》、《卓娃桑姆》、《哈江堆姆》、《拉赛杰布》等。演出中口语道白用得很少,在用说"雄"(剧本、正戏)讲解剧情时,节奏慢,字音念诵得比较清楚。

"门巴戏"喜剧表演不多,表演和舞蹈也有类似程式的固定节拍和一鼓一钹(图11)的伴奏。渔翁渔夫基本上是藏戏中温巴的打扮,也戴白山羊皮面具。面具形制有所变化,造型更加粗拙(图12)。他们右手拿一小木棍代彩箭,置于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云卓拉姆穿的是藏装,西藏隆子县聂地方的藏式女帽"聂霞"(图13),胸前戴三个银供盒"嘎乌"(图14)。仙女、龙女均戴藏戏中拉姆的五佛冠"热阿"(图15),只是在五佛冠的五个像尖上挂披彩色幡条,表演时手持下端舞蹈。规定演员全部是男性,每人腰带后都戴一个供放佛像的大"嘎乌"。

门巴戏在门隅各地的寺院和大的村庄,都组织有职业性的和自娱性的演出班子,不仅在本地每年规定的节日集会期间演出,而且还到别的地方去卖艺演出。如勒布区贤勒戏班,是门巴戏艺人朗杰拉姆的父亲创建的,这个戏班除在本乡(贤勒)的几个村和其他三个乡(基巴、贡日、麻玛)的许多村庄演出外,还要到下边的邦青地区去演出。在一些地方戏班之间,还有经常作轮流交换演出的习惯。

门巴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两个,一是《诺桑法王》,一是《卓娃桑姆》。《卓娃桑姆》虽然用的是藏戏传统剧本,但它也可算是门巴族自己的历史传统剧目,其故事源自门巴族历史上格勒旺布国王时期的传说材料。《卓娃桑姆》还可能是本民族创作的剧目,按民间传说,它就是五世达赖的密友梅若·洛珠嘉措所作。另外还有一个《阿拉卡教父子》,这是一个比较特殊而复杂的剧目,剧中反映的有劝善惩恶的佛旨寓意,有门巴族创世的传说,对土地崇拜的观念,也有人世间的爱情与仇恨、正义与嫉妒、和平与战争等纷繁予盾的现实世界,还有劳动人民对封建农奴制统治的愤怒和不平。

由于门隅在西藏偏远的边境地区,勒布的门巴戏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停止活动,至今已近三十多年。西藏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抢救扶持,使之尽快恢复。

本人在区、县、地、厅历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为了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笔者从1986年开始,多次赴门巴族聚居地--错那县勒布区进行深入调查。这期间,拜访很多门巴族老艺人,并参阅了大量藏汉文文献,还通过就地和请出来等多种形式,对门巴戏进行观摹、研究,同时采取照相、录相、录音、文字整理等多种办法,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抢救。如1987年我组织并带"门巴戏"演出队赴拉萨进行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激动地说:"门巴戏"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它是我们西藏又一朵艺术奇葩。

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五世达赖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群众发展生产有功,为此五世达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为"门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公元1680年,五世达赖拨给他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当任最高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达旺寺建成后,五世达赖为表彰他的功绩,赠送给他一尊自己供奉的五个莲花生像中的一个像和一幅五世达赖自己用鼻血画成的--班登拉姆的画像唐卡。

洛追加措当时任门隅最高行政长官期间,还搜集、整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了八大藏戏之一的《卓娃桑姆》剧本等。

门巴戏与藏戏相比较有六大特点:

1、门巴戏共有演员10名,其中主要演员6人,陪衬演员3人,鼓钹手1人。而演员全是男性。

藏戏演员共有27人左右,其中温巴7人,甲鲁2人,仙女7人或9人,鼓钹手1-2人,其他人员5-7人。

2、门巴戏只有37种唱腔,而藏戏唱腔有100多种。

门巴戏《诺桑法王》的36种唱腔为:⑴温巴唱的我的来源;⑵歌舞供品;⑶夏巴平措的唱腔;⑷大臣贡噶阳培唱腔;⑸众巫师的唱腔;⑹大巫师卓那康卓的唱腔;⑺龙王祖那仁钦唱腔;⑻温巴唱给房东老俩口唱腔;⑼房东老俩口的唱腔;⑽隐士洛追惹舍的唱腔;⑾云卓拉姆的唱腔;⑿隐士洛追惹舍的唱腔;⒀云卓拉姆的唱腔;⒁云卓拉姆新年第一天的唱腔;⒂诺桑法王的唱腔;⒃两千五百王妃的唱腔;⒄安曲哈瑞的唱腔;⒅诺桑法王的父王头戴马头的唱腔;⒆诺桑法王的母后的欢送的唱腔;⒇诺桑法王对米桂的唱腔;(21)嘎玛拉姆的唱腔;(22)云卓拉姆畏桑、敬茶时的唱腔;(23)鸟的唱腔;(24)两个隐士对房东老人的唱腔;(25)北国国王的唱腔;(26)两千五百王妃之一的登珠白姆的唱腔;(27)米桂野人王的唱腔;(28)诺桑法王的唱腔(短调);(29)两名背水姑娘的唱腔;(30)仙鹤"宗宗"的唱腔;(31)云卓的母亲赛吉玛的唱腔;(32)嘎玛拉姆的唱腔;(33)结婚进云卓拉姆的唱腔;(34)洛桑法王从北面归来的时的唱腔;(35)跳吉祥舞之前的唱腔;(36)跳完吉祥舞之后回去时云卓拉姆的唱腔;(37)跳完吉祥舞后,温巴手持旗帜的唱腔。

外人听起来,这些唱腔很象当地的"沙玛民歌"--一种酒歌,但当地门巴戏的民间艺人认为与沙玛民歌截然不同。

据藏戏团权威人士介绍,藏戏唱腔有100多种,其中,《诺桑法王》的唱腔中只能供本剧专用;其他七个藏戏的唱腔可以互相借用。

3、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与藏戏完全不同。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组合是19个:⑴尼玛准羌(意为阳光之舞);⑵然塔果目(意为自转圈舞);⑶拉外扎折(意为獐子攀岩);⑷朗钦白日亚(意为大象之舞);⑸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⑹次仁卓杰(意为长寿六八);⑺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跪);⑻森格梗亚(意为狮子显威);⑼岗嘎日替格(意为雪山滴水);⑽卢古帮冻(意为羊羔踏青);⑾娘目秋秋(意为鱼在水中游);⑿顿杰百果(意为七八次转);⒀达步茶亚(意为马儿攀岩);⒁果布学将(意为英鹰展翅);⒂泼入白亚(意为乌雅之舞);⒃罗布崩亚(意为宝贝堆蒲);⒄扎西古折(意为吉祥九重天);⒅扎西强平(意为吉祥敬礼);⒆芒西霞卓(意为基本舞步)。

以上动作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组合。如:"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拉外扎子"意为獐子攀岩动作;"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脆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设计,都是门巴族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动作的再现。藏戏中动作组合众多、复杂。其中温巴的恰珠表示雄鹰展翅;甲鲁晋拜表示一家人中,男家长的威严;扎克日是一种转的技巧动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的意思等等;基本动作,男女演员均可用。

4、门巴戏报幕人,每次表演前一次性地将全天的剧目简短地一次性报完;而藏戏是每出场一个人物之前,报幕人报一次幕。

5、门巴戏演《珞桑法王》时,分7段演出,每段演一天;而藏戏《珞桑法王》演出时,可以高度浓缩成2-3个小时,或4个小时,最多一天演完。还可以改成"折子戏"演出。

6、与藏戏相比,门巴戏的服装也不同。

如:演《珞桑法王》剧中,有个叫"顿珠白姆"人物的服装完全与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图17);该剧中的"王母"--甲嘎拉姆的服装也与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而藏戏中,剧中上述两位人物服装则是藏族服装(图18、19)。1986年我们对门巴戏的压缩和改进的四个方面进行:

一、门巴戏原来,每个人的一首唱腔里,曲调只有一首,而词很多,所以一个唱腔反复重复唱;改进后,对每段唱腔仅选择一首最精彩的词只唱一首。

二、门巴戏原来每个动作组合重复多次,改进后,一套动作组合只上一遍。但这组合动作是完整的一套。

三、门巴戏原来人物很多,改进后,人物只用了14人,如用1、翁巴(渔夫);2、夏巴迅努(南国新王);3、伦布贡嘎亚养(大臣);4、曲杰诺桑(诺桑法王);5、云卓拉姆(女主角);6、伦姆(龙女);7、阿巴(大巫师);8、阿穷(小巫师);9、安曲哈日那布(反面人物之一);10、登珠白姆(王妃之一);11、亚钦、达果杰(马头父王);12、玉姆甲嘎拉姆(王母);13、米贵(野人王);14、老人。

四、原来道白不多,改进后处理唱词,先用口头朗诵,以便更清楚词意,这样再唱唱腔效果更佳。

1987年8月14日门巴戏在当地演出,反响巨大。比如,门巴族老艺人拉嘛次仁(图20),麻麻乡党支部书记仁增同志等都说:"这次不仅抢救了门巴戏,而且进行了改进,改得好,门巴戏《洛桑法王》在1小时50分钟大概可演完,比过去更通俗易懂,我们门巴族老人看到了自己的民间艺术,也培养不少业余演员,这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落实到我们民族的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分享到:

上一篇:藏戏表演程式   下一篇:什么是藏戏艺术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