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音乐主要来源于山歌、民间说唱、道场音乐等,按戏曲音乐的划分可分为腔、曲牌、唱词、乐器几个部分。壮剧表演有“女不离扇,男不离刀”之说,也有一些传统步伐、调度规则,但不拘泥于过多的程式,而是根据壮族宗教歌舞及剧目需要,不断吸收民间及汉族戏等各类表演技艺进行充实,形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壮剧的化妆有俊扮和脸谱之分,俊扮是生、旦行的一般装扮,搽底油、拍底色揉红、描眉眼,脸部干净没有勾画其他的线条图案。脸谱有一定的格式,人物性格品性自然分明。
壮剧的唱腔,不象其他剧种有各式各样的调及板眼,只分生、旦、净的唱法。旦角唱腔婉转、优美、细腻,滑音较多。演员与音乐配合上较自由,只要音乐拉到中音的地方演员就可起唱。在打击乐的配合方面,每唱完两句,打击乐就打一次,生角的唱腔明朗,行腔较多。演员与音乐、打击乐的配合与旦角同,只是不要小锣,花脸唱腔,声音浑厚、有力,打击乐的配合是几样乐器一齐打,在音乐上只能用反调伴奏。
壮剧表演由于使用大量的壮话唱词,因此表演者多数是在壮话聚集地的戏友,在化妆表演方面原生态味道浓郁。
壮剧的打击乐与其他剧种也不同,只有一种锣鼓经,在用法上与弦乐紧密结合。唱腔与音乐打击乐的结合也是很紧的。不管什么行当,每唱完两句,总要打一次打击乐。
壮族人民最喜欢武术,特别是打拳。壮剧舞蹈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掘的。壮剧的武生表演,动作有力,节奏很强,身段不多,但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表演艺术看起来虽然粗糙,但具有一定的民族独特风格。
壮剧原来没有服装道具。清朝光绪年间有人到广西经商,才带回一批服装道具。尔后根据不同角色,逐年增补改制,才丰富起来。但服装有民族特色,大部分用黄褐色。旦角穿的与平常的壮族服装一样,只在头上包手巾,然后在手巾上戴上一道箍。传统壮剧的服装多为自制,大多用自织的土白布,料按戏服的式样绘制各种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