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两片, 相击发声。 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钹由响铜制成,构造简单。
钹在地方音乐及管弦乐队中应用广泛,在少数民族中亦相当流行。
钹的构造简单,钹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与钹边之间叫作“堂”,碗是钹的固定点,顶部钻有小孔,用绸或布拴系,叫“钹巾”,演奏者须取站姿,用双手通过钹巾持住钹身,相击后振动发音。也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表现力很丰富。
钹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各种管弦乐队和地方吹打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吹打乐等地方乐种中在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通常表现一种激情;用于弱奏时,其作用类似大鼓,属于节拍乐器。
根据钹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钹分为双光钹、水钹、京钹、小钹等几种,其中小钹和京钹发音较高,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常与奉锣和仿苏锣配合使用;双光钹和水钹发音较低,多用于文戏,与虎音锣或中堂锣配合使用,其中双光钹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或器乐合奏中,双光钹和小钹也已成为重要的节奏乐器。
钹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