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板胡:也叫“胡胡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故有“文场一把手”之称。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秦腔所旧为中音板胡。其构造为: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无音窗(俗称“贯钱”),琴皮为薄桐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目前多系金属弦,琴弓长而粗,弓毛系马尾,多而紧硬,弓毛夹子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另有弦轴两轸以及琴码等。音响高亢、嘹亮、雄劲。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取代原‘二股弦的文场领衔地位,并在指法、弓法、形式上作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等。
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其构造为,琴筒用木制,直径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杆木制,上装弦轴二轸,上轴缚内弦,下轴缚外弦,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5外2,琴弓以细竹作成,上缚马尾,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音响柔和、清亮,饱满。在文场乐队中,除担任伴奏外,有时还领奏,独奏部分旋律片断。
高胡:也叫“秦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高音类乐器。能给*板胡蒙上一层柔和音色,故作为板胡的包音乐器,有“文场二把手”之称。其形制、构造,弓法,指法,把位、定弦等,均与二胡同:音响明朗清彻,华美飘逸。
中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中音类乐器。其形制,构造与二胡同,只是略长大。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1外5。音响广阔、饱满、深沉。
二股弦:也叫“二弦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琴杆较二胡短,用乌木制,琴筒为桐木或杉木旋成,似圆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装底托。全长约52公分,琴弓由两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张马尾,两轴、两弦,弦用牛筋作成,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均带铁皮指套。音响尖锐,以五度关系定弦,即内9外3。系早期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后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
京胡:也叫“胡琴”。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杆、琴筒以竹做成,琴杆置两轸,琴简直径约5公分,一端蒙蟒皮。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9外2。奏时使琴弓马尾擦弦发音。音响刚劲、嘹亮。系早期秦腔文场的伴奏乐器,今淘汰。
低胡:也叫“闷胡子”。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其形制、构造与二胡同但长大。琴筒为圆形,蒙以马皮或羊皮,弦用特制牛筋弦,弓擦两弦而发音。其音域较中胡低一个八度,音响低沉闷厚,定弦为内5外2。属秦腔文场的低音乐器。建国后渐被大提琴、倍大提琴取代而淘汰。
琵琶: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初名“批把”,“弦鼗”。出于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日把,故名。秦代又根据鼗(tao)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故称“弦鼗”。至汉定型为四弦十二晶位,方称“琵琶”。后又不断改进定型。现代琵琶又有了很大发展,由丝弦改为尼龙缠钢丝弦,品位增至二十三至二十五个,可奏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二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响清脆明亮。建国后,秦腔将其吸收为伴奏乐器,并已成为其文场的主要拨弦乐器之一。缠、老、中、子四弦的空弦音分别定3、7、6、3。
三弦:也叫“弦子”,“三弦子”。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前身可能是秦代“弦鼗”,元代始有“弦子”之名。音箱为木质,扁平近椭圆形,两面蒙蟒皮,俗称“弦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弦三根,上设三轸,右左二一,琴颈长约100公分,以指甲或“拨子”拨弄发声。有大、小之分、大三弦又称“书弦”、“大鼓三弦”、“京弦”秦腔即用大三弦,音响浑厚而响亮,并富有穿透力,属低音类乐器。缠、老、子三弦的空弦音分别定1、5、1。
扬琴:也叫“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据传其前身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带流行的一种古击弦乐器,约在明、清时传入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渐次传入内地。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键”“琴笕”)敲击琴弦发音,传统扬琴有两排马八挡式、两排马十挡式,两排马十二挡式等多种规格。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音,衬音,顿音等技巧。其音响低音区浑厚饱满,中音区纯净悠扬,高音区清脆嘹亮。建国后为秦腔文场所吸收,并,成为文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筝:秦腔早期文场拨弦乐器之一,春秋时开始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后汉刘熙《释名·筝》条就有“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的记载,当知筝以音响效果命名。用梧桐木刳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汉、晋前为十二弦,后增为十五或十六弦。近年来改革制成二十一、二十五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十二调。音箱底部乎,设音孔二,称“越”;筝面置弦,弦下设撑弦柱(称“雁柱”),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为: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或大,食两指,或大,中两指弹弦,左手食、中指或中、无名指捺弦,以取得推、按、颤、揉等变化音。该乐器自明代始,就以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清陆次云《圆圆传》就有“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的记载,后被淘汰,建国后在秦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又偶有运用。琥珀,秦腔早调文场弹拨乐器之一。形似’琵琶。皮革为面,四弦一柱。又名“琥珀词”、“浑不似”、“火不思”。《通雅·乐器》载:“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词也。元志,天乐一部琵琶管篌,二火不思,二胡琴……今山、陕、中州皆弹琴唱词,其制似之,盖浑不似转语也。”明时已为秦腔伴奏乐器之一。清陆次云《圆圆传》就有“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的记载。今已绝迹。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