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的黑头唱腔

40年代中期,洛阳成立了曲子班,由张光耀演包拯,张光耀琢磨其师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样用扬调唱出了“黑头”唱腔。

据偃师县曲剧老艺人张桂林回忆:1943年前后,由朱六来、朱双奇、兰辑吾、耿庚辰、温如意、李运成、张桂林、张光旭、张八子、吴魁及琴师马铁良组成的曲子班在陕西咸阳演出时,排演曲剧第一个连台本《呼延庆打擂》。当时,曲子戏仍以生、旦戏为主,从未出现过黑头行当,更无粗犷响亮、刚正豪迈的黑头唱腔。朱六来、李运成、张桂林、温如意、耿庚辰研究认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就连他的说话也一定要语气重、有分量,唱腔自然也和一般角色不同,既要响亮,还要带点“钢音”。经过试唱,他们在豫剧“脸子”唱腔的基础上,用曲剧的扬调过门演唱,形成了基本唱法。接着,由耿庚辰在《呼延庆打擂》中试演包公,马上受到观众喜爱。这样,曲剧“黑头”唱腔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40年代中期,洛阳成立了曲子班,由张光耀演包拯,张光耀琢磨其师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样用扬调唱出了“黑头”唱腔。

1952年,谢禄调入偃师县曲剧团。因他天赋极高,声如洪钟,由他扮演《呼延庆打擂》中的包拯,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深受群众欢迎。由此,谢禄名声大震,从而奠定了他的“黑头”行当基础。

1955年,偃师县曲剧团排演包公戏《秦香莲》,该剧的主要难题就是拿下以唱功为主的包公戏。剧组研究认为,应当把握住包公的性格,突出“黑头”唱法上的“宏”、“壮”、“刚”、“豪”等特点,唱腔要有刚劲雄浑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力度。然后由谢禄试唱。谢禄又研究吸收了偃师著名的“大脸”黑头演员“大金声”、“二平”的唱法优点,充分发挥自己刚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喷口长处,不仅成功地唱了大段扬调,还创造出了“黑头”的“撩子”唱法。戏一上演,即获得广泛赞誉。该剧在1956年洛阳地区首届戏曲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1959年谢禄调入河南省曲剧团,他继续研究各种剧种的“黑头”唱法,博采众长,对自己的“黑头”唱腔加工改进,如使用“脑后音”发音,增强“喷口”吐字,加速表现黑头性格特点的“吔”行腔衬字等,特别是结合“丹田劲”弹出来的笑声,增强了表现力。进而他又创造出了“反调诗篇”、“飞极阴阳”调门的唱法,更加完善了“黑头”唱腔。谢禄成了曲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黑头”演员。

分享到:

上一篇:北京曲剧艺术传承   下一篇:河南曲剧的唱腔特点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