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头”即锣鼓经,分文戏介头和武戏介头。文戏介头是由“十番”、“禅和曲”等福州民间器乐曲汇合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所用介头发展而成。如“脱壳”“火炮”等源于儒林班;“倒板头”“二下锣”来自平讲班;“九槌半”“清鼓介”等来自江湖班。这部分介头是最有闽剧特色的。武戏介头多来自徽班、京剧等外来剧种,经长期沿用,已逐渐闽剧化。
文武戏介头共有120多套。按其运用可分为四大类:在场、幕间或描绘环境等用的场面介头;在唱腔开头、中间和结尾起引唱,连接和尾声作用的唱腔介头;配合道白、对话和形体动作的科白介头;插在哗牌中的哗牌介头。
其中唱腔介头和科白介头中的小介最具闽剧特色,代表介头有俗称五大介的“脱壳”“火炮”“四不象”“清鼓介”“双蝴蝶”,此外还有“冒头仔”“老鼠尾”“间排仔”“十八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