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腔是吕剧的基本唱腔之一。在吕剧近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四平腔]逐渐从一个单调的四句民歌体《凤阳歌》发展成为极富表现力的板腔体唱腔结构。
大约1900年,化妆扬琴产生以后,吕剧就进入了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吕剧开始由“联曲体”向“板腔体”过渡,演出的剧目大部分剧情简练,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人、身边事,唱词、道白多用方言口语,原汁原味,通俗易懂。
在吕剧发展初期有几个重要人物,他们是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张传海、张明然等。他们既是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又是吕剧音乐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而且首先规范了四平腔的基本格式。分别是:头腔中眼或闪中眼起,末字落板结音为2(有时落在1);二腔中眼或闪中眼起,末字落中眼,拖小腔至板,结音落5;三腔字格同头腔,结音为6;四腔字格同头腔,末字落板并增一板,结音为5。
板腔体的主题(或称基本腔)原形,应是结构、节奏、节拍、速度适中的一对上、下句。吕剧四平腔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板腔体结构,它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个完整乐段。在艺术表现和创作过程中,吕剧四平腔通过各种变化来实现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对人物的刻画,并且“万变不离其宗”。
吕剧四平腔的前身是四句民歌体的《凤阳歌》。最早的山东琴书的慢板《凤阳歌》,它的结构比较严格,不论什么段子都用这一个调子来唱,很难表达复杂的感情。现在,吕剧唱腔不但保持了表现叙事的能力,而且还能表现欢快、悲哀、激愤等特定的情绪;不但能出演《小姑贤》这样的生活小戏,而且可以胜任《穆桂英挂帅》等这种大型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