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笛又称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引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一种传统乐器。唢呐的由来: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
唢呐的组成结构: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由双簧哨子、蕊子、杆子和铜碗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唢呐的演奏形式:唢呐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