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殿元家道贫寒,8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清光绪年间,乐安县北部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百姓迫于生计,便萍飘浪迹,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小时殿元,也跟大人四处讨饭。一年,他们跑到河南、江苏一带,见有的盲人拉弦唱曲要饭。为了多求点施舍,小时殿元等人也身带胡琴,手拿节子、竹板,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借以现成的小曲儿,边唱边乞讨。
1879年,16岁的时殿元邀请同村能演奏二胡的时秀江,随谭家村民间艺人谭立盈,到临淄、寿光、潍县一带卖唱。向谭立盈学会了《逛灯》、《画扇面》、《裱绣鞋》等曲调。此后,便以唱曲为业维持生计,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880年以后,扬琴逐渐在现今的广饶县北部和东营区南部一带兴起。时殿元便以演唱扬琴为业,常与叔弟时殿乙、姑表弟崔心悦和崔心庆搭伙在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益都、潍县等地演唱。
为提高演唱技艺,他曾于1887年到鲁西南菏泽一带学艺,后叉到河南开封、安阳一带边卖唱边学艺达半年之久。相继学会了《三打四劝》、《洞宾戏牡丹》、《王天保下苏州》、《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后娘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铺地锦”、“相思调”、“莲花落”、“大汉口”、“哭迷子”等曲牌,亦能演唱“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曲调。在演唱过程中,时殿元善于把学到的诸腔调与本地流行小曲,如“艮秧光”、“姐儿调”等融合贯通,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很受观众欢迎。
1893年,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五人组成同乐班,以唱扬琴为职业,经常活动在本地及博兴、滨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益都、寿光、潍县和胶东地区,并享有一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