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剧目《宝莲灯》

《宝莲灯》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众多剧种争相搬演,剧名还有《二堂舍子》、《劈山救母》等。故事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等,皆已失传。

《宝莲灯》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众多剧种争相搬演,剧名还有《二堂舍子》、《劈山救母》等。故事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等,皆已失传。清焦循《剧说》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安庆梆子曾搬演《沉香太子劈山救母》。后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均演出此剧。

该剧最着名的版本当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959年的演出版,此本是王昌言在河北梆子旧本基础上参照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由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首演。改编本删去刘彦昌再娶王桂英和生子秋儿等情节,加强了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的渲染,1976年摄制的戏曲艺术片便是这个版本。

剧情:传说,华山之上,恶瘴时起,伤害生灵。三圣母常以宝莲神灯排除瘴雾。采药人刘彦昌敬仰圣母之德,圣母爱慕刘彦昌济世之行,遂缔良缘。三圣母之兄二郎神闻之,横加干涉,被圣母用神灯逼退。一年后,圣母生子沉香。二郎神乘圣母欢度生子百日,命哮天犬盗去宝莲灯,擒获圣母,压于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去,授以武艺,十五岁时,大败二郎神,斧劈华山,救出圣母。

上面提到了对河北梆子版本起到关键作用的舞剧《宝莲灯》,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共有3幕6场,分别是“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李仲林、黄伯寿编导,张肖虎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1957年首演于北京,赵青、傅兆先等主演。舞剧在继承中国戏曲舞蹈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舞蹈素材,并给以创造性的发挥,对建立中国舞剧的民族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三圣母的长绸、刘彦昌的水袖、沉香的剑、霹雳大仙的拂尘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艺,均是在戏曲舞蹈基础上的发展创造,很富于表现力。而“沉香百日”一场所展现的扇子、手绢、“莲湘”(一种带响的花棍)、“大头舞”(假面)则以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很好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日本和苏联曾学习演出过该剧。1959年本剧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剧片。1994年编导应香港市政局舞蹈团邀请在香港排练上演。主要演员有胡军、曹宝莲、周全毅等。

《二堂舍子》(亦名《二堂放子》)是许多剧种旧有的传统剧目,重要情节是:圣母被囚华山,刘彦昌中状元,娶妻王桂英,生子秋儿沉香、秋儿在书馆失手将太师之子打死,刘彦昌拟舍一子抵命,念及圣母,欲留沉香。最终,王桂英大义舍子。此折戏为京剧生旦名家的常演剧目,情节动人,但节奏偏慢,除刘彦昌的一段[二黄快三眼]“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脍炙人口外,其余处理均乏善可陈。

越剧名家张桂凤和吕瑞英曾在1954年2月首演此折的移植版,其中张桂凤在“训子”中的流水、二凡唱腔广为传唱。据说徐天红、许金彩也有演出本。

此剧近来有两次较大的改编。一次是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观摩研讨期间,中国京剧院李维康和耿其畅的演出本。这一版本的价值在于适当注入了人性化元素,以纠正旧版的陈旧主题,尤其新加的“反二黄”,感人至深,化平淡为光彩。

分享到:

上一篇:京剧剧目《二度梅》   下一篇:京剧剧目《杜甫》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