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所唱曲调以湖北东路花鼓调的“蛮蛮腔”和“四平调”为主,也唱河南的“灯曲子”调。职业性的“打五件”艺人们,大量吸收皖南民间曲调,丰富和发展了唱腔,逐渐成为分男女角、又唱又做的“地摊子”表演形式,这便是皖南花鼓戏从民间歌舞形式发展成戏剧艺术形式的初期阶段。由于“地摊子”经常演出,节目积累渐多,特别由于演出节目中注重了人物故事的描叙,因此需要大段的便于表达情绪、描写故事的唱腔。于是,表现力较强的、变化较多的腔调便被广泛采用,除“四平调”、“蛮蛮腔”外,还有“北扭子”和“淘腔”等。这些曲调在演唱中得到了丰富提高,逐渐形成了戏剧唱腔曲调中的“主腔”和“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