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花鼓戏的声腔

随州花鼓戏主要声腔有:“蛮调”、“奤调”、“彩调”、“梁山调”。由于经常与汉剧、河南梆子、越调等各剧种艺人搭台唱戏,使随州花鼓广泛吸收了多种声腔。

随州花鼓戏主要声腔有:“蛮调”、“奤调”、“彩调”、“梁山调”。由于经常与汉剧、河南梆子、越调等各剧种艺人搭台唱戏,使随州花鼓广泛吸收了多种声腔,并通过随州花鼓戏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使南北迥然不同的声腔艺术风格,统一于随州花鼓戏声腔之中,使随州花鼓戏的声腔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蛮调”。早期为西路花鼓声腔。传入随州后,与随州的灯歌、薅草歌、栽秧歌、寺庙经歌等部分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是随州花鼓戏的主要声腔之一。“蛮调”声腔包括:“四平”、“十磨”、“雅腔”、“十字悲”、“牌子腔”等。“雅腔”是蛮调的代表声腔,艺人称它为“慢赶牛”,意思是曲调缓慢抒情,婉转柔和。

“奤调”。源于随州、应山一带的说唱音乐(即大鼓、道情),并加入了一些民间音调,使之成为一体。“奤调”声腔包括:“夸腔”、“奤四平”、“哭皇天”、“哭悲”、“奤哀子”、“腊花撩子”、“娃娃调”等,其中“夸腔”是“奤调”的代表声腔。

“梁山调”。大部分是男女同腔,少部分是男女分腔。分腔部分,女的唱宫调式唱腔,男的唱徵调式唱腔。同腔的部分,主要采用宫调式唱腔。在“平板”声腔上,枝生、小生、花旦、青衣唱“平板”,小花旦唱“翠调”,老生唱“黑胡子调”,须生唱“白胡子调”,丑角唱“轻调”。

彩调”又名杂调。演唱种类繁多,曲调短小,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曲牌包括:“大扭丝”、“小扭丝”、“算命调”、“探亲调”、“观灯调”、“大顶嘴”、“闹花园”、“卖白布”、“卖杂货”、“卖豆腐”等七十多个曲牌和一些汉族民间小调。

分享到:

上一篇:随州花鼓戏的表演形式   下一篇:随州花鼓戏的演出剧目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