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高腔并不是发源于瑞安本土的声腔,属于“四平高腔”,与福建屏南县的庶民戏属于同一个品种。屏南县陈姓家族世世代代演唱四平腔,清道光、咸丰年间组建“老祥云”班,一年中有半年在温州演出,戏班中有很多瑞安籍艺人,瑞安人还自建大玉麟班、阿柳班,为高腔的生存与发展而呕心沥血。
决定一个剧种特点的,首要的是它的唱。高腔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演员在台上演出时,如果是一句七个字,句尾一字或三字由后台或乐队帮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曲调高亢激越。曲词通俗,多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不用或少用管弦乐器伴奏。没有正式曲谱,演唱的快、慢、强、弱,全凭“司鼓”来控制。咬字用的是温州官话,即“乱弹白”。
瑞安高腔经常演出的有本戏80多本,如《紫金鞭》、《凤头钗》、《铁冠图》、《高唐州》、《雷公报》、《循环报》、《紫阳观》、《报恩亭》等,折子戏20余个,有《宜秋山》、《北湖州》、《貂婵拜月》、《访白袍》等。“老祥云”班还有自己独创的剧目《拜天顺》,说的是明英宗正统进士出身的章纶下狱的故事。
瑞安高腔的流行地域,是以温州、瑞安为中心,北至温岭、台州;西至丽水、松阳;南达福建福鼎、霞浦一带。
温州有一个行规:如果高腔班和别的戏班在一起演出,要待高腔班先“开锣”,然后别的班才“开锣”演出。可见同行对高腔的尊重(附:温州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它的剧目组成中就有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时调、滩黄等多种声腔,其中唱高腔的剧目有《雷公报》、《循环报》、《报恩亭》、《紫阳观》。高腔与乱弹大多合班演出)。
全国被称作“高腔”的声腔有数十种,浙江就有“八大高腔”:瑞安高腔、松阳高腔、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等。明清以来,戏曲文献对高腔有过许多描述。汤显祖说它的演唱方式是“其节以鼓,其调喧”(《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凌濛初说它“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谭曲杂扎》)。李渔则说它“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闲情偶寄》)。
民国时期,随着时代发展,“四平高腔”由于过于简单,引不起观众兴趣而逐渐淡出舞台。于是有的班改演“八平高腔”,用笛子、胡琴、唢呐、单皮鼓等伴奏,但还是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