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艺术特点你们知道吗?

辰河高腔的舞台语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话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宗法中州音韵。

辰河高腔艺术特点

辰河高腔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约在明代中期,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清道光、咸丰后,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会馆林立,戏班云集。同治光绪年间,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参加辰河高腔班的演出,为辰河高腔带来了弹腔艺术,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另外,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自此,辰河高腔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辰河高腔剧目丰富,现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目连》有“戏娘”之称,一是说明其古老,二是由于它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戏的锣鼓点子,演唱时排场丰富。整本戏和单折戏剧目,多系明、清传奇古本。长期以来,艺人和参加围鼓的文人,对传奇古本作了大量通俗化工作,使其雅俗共赏。整本戏中,苏(《黄金印》)、刘(《大细袍》)、 潘(《一品忠》)、伯(《琵琶记》)称为四大本看家戏。另有《三闯档厦》、《装疯跳锅》等剧目很有特色。辰河昆腔、低腔剧目基本失传,但仍有不少曲牌和唱词为艺人们抄录保留,有22个单折戏存在高腔剧目中,如《红梅阁》的“判奸”、《龙凤剑》中的“火烧轩辕坟”、《拜月亭》中的“走雨”、“招商店”、《百花亭》中的“斩巴”等。弹腔剧目现存350个,除《打瓜招亲》、《荷花配》等大量剧目外,多与武陵戏、荆河戏相同。

辰河高腔的舞台语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话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宗法中州音韵。高腔音乐系曲牌连缀体,现存曲牌200余支,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常用人声帮腔和琐呐帮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昆腔现存曲牌162支。低腔现存曲牌300多支。演唱时,低腔较为奔放、热烈、有气势,用唢呐伴奏;昆腔较为典雅、文静、清新、优美,用竹笛伴奏。弹腔的舞台语言与高腔不同, 沅水中、上游沿岸市镇,多采用常德官话。其音乐由北路和南路组成,有多种板式联缀的成套唱腔,表现力丰富。

辰河高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唢呐、 备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课子、尺板等。本地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吭,发音柔和,音色优美,近似于女高音,能与唱腔溶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浓郁。

早年,辰河高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行。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

辰河高腔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辰河高腔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日渐成熟,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

一是下河路子,以泸溪县浦市为中心,包括沅陵、辰溪等地,由于这里围鼓堂盛行,不少艺人是由唱围鼓堂开始,走上高台唱戏的,形成了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的特点。

二是中河路子,以溆浦为中心,艺人多是由木偶班走向舞台,表演艺术粗犷、诙谐,且保留了一些木偶表演的痕迹,除演出整本高腔外,还将一些矮台班的高腔剧目搬上了舞台,这些剧目演出时,随意性较大,

三是上河路子,以洪江为中心,包括黔阳、芷江、铜仁等地,艺人多出自清末民初洪江等各地科班,表演艺术严谨规范,上演的剧目高腔、弹腔并重,因与来自常德和荆河的弹戏艺人长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艺,对辰河弹腔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大贡献。

四是白河路子,以永顺县王村为中心,包括永顺、古丈、龙山等地,艺人们多兼演木偶戏,戏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两套用具,唱腔、道白多用当地的方音。

分享到:

上一篇:求松阳高腔的艺术特点   下一篇:松阳高腔艺术特点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