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伴奏乐器(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据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词,故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现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分享到:

上一篇:二人转伴奏乐器(唢呐)   下一篇:二人转伴奏乐器(竹板)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