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概述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划人物,富于生活气息。其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同时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大约形成于1821年前后(道光年间),流行于云南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划人物,富于生活气息。其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同时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

滇剧的音乐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经过与当地的语言、风习和地方戏曲长期融合,已经与原风格有很大差异。丝弦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悲喜均可,它以枣木梆击节,具有秦腔高亢、激越、强烈的特点,也不乏云南民歌的委婉、细腻、欢快,称为“滇梆子”;胡琴源于与二黄同源的徽调石牌腔,近似京剧二黄,但没有[原板];襄阳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演化而来,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奋的感情。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都有导板、机头(类似回龙,但变化更多)、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各声腔又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腔有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飞梆子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

该剧种的伴奏乐器丝弦腔以锯琴(近似秦腔的二股弦)为主,襄阳腔、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尚有南胡、月琴、三弦、撒啦(大唢呐)、叫鸡(小唢呐)、笛子等。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鼓、梆梆、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滇剧的剧目约有一千多个,有秦腔路子、川路子、京路子和滇路子之分。

秦腔路子与丝弦腔一起传入,如《春秋配》、《花田错》、《高平关》等。

川路子来自川剧,如“五袍”:《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等。

京路子来自皮簧戏(徽、汉、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

滇路子分两种:一种是云南作者或艺人编写的当地历史故事戏,如《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陈圆圆出家》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时装戏,如《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移植外地剧种的剧目,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节目,此外还有《打面缸》、《大裁衣》等杂调小戏。

建国后,滇剧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并创作了很多反映白、傣、侗、哈尼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瘦马御史》、《阿诗玛的新族人》等,其中的《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已摄制成影片的《借亲配》等具有全国影响。

分享到:

上一篇:滇剧的知识   下一篇:滇剧唱腔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