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弹戏

川剧的弹戏,指用“乱弹”腔演唱的剧目,源自陕西的秦腔梆子。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梆子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梆子腔系”。

川剧的弹戏,指用“乱弹”腔演唱的剧目,源自陕西的秦腔梆子。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梆子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梆子腔系”。

秦腔梆子源于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民歌小曲。因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所以也统称秦腔。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分“花音”(欢音)和“哭音”(哀音)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分塌、滚、摇、代、尖五种板式。其中滚板纯为哭音,其余四种都有欢、哭、傲三类。秦腔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周、秦至清的各代社会生活的历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戏以及社会风情戏。常演剧目如《铡美案》、《蝴蝶杯》、《和氏璧》、《紫霞宫》、《斩经堂》、《反延安》、《春秋笔》、《献西川》、《八义图》、《渔家乐》等。

咸丰、同治以后,随着四川语音的日渐趋同以及板腔体声腔的融汇变化,秦腔梆子的固有风貌已大为改观。川人将渐趋川化但仍保留“梆子击节”特点的梆子腔称为“川梆子”。因主奏乐器大筒板胡俗称“盖板子”,故又常以“盖板子”借代其名。又因历史上曾称梆子腔为“乱弹”,故光绪年间在戏班“两合班”、“三合班”及声腔“两下锅”、“三下锅”流变之际,人们又多沿袭“乱弹”之名,将用“川梆子”演唱的剧目统称为“弹戏”。

川梆子虽然继承了“秦腔梆子”的演唱特点,但由于结合了四川语音、大锣大鼓、民间小调、说唱艺术等,具体内容及说法均有较大改变。例如唱腔总体上分“甜皮”(即原来的“花音”,并以避用半音4和7为特点)、“苦皮”(即原来的“哭音”),以表达悲、喜不同的情感特色。而其中以一个“皮”字统而分之,则似乎又沿袭了称“西秦腔”为“西皮调”的说法。川梆子的板式主要有倒板、散板、一字、二流、垛板(较之原来“塌、滚、摇、代、尖”的说法,更富有“川梆子”特点)五种。

分享到:

上一篇:川剧胡琴腔   下一篇:川剧灯戏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