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胡琴腔

川剧的胡琴腔,以主奏乐器胡琴得名。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皮黄腔”(西皮调与二黄腔的合称),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皮黄腔系”。

川剧的胡琴腔,以主奏乐器胡琴得名。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皮黄腔”(西皮调与二黄腔的合称),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皮黄腔系”。

川剧胡琴腔以小胡琴(类似“京胡”)为主奏乐器,常配以二胡(中音二胡,亦称“川二胡”)、月琴、扬琴等。板式主要有散板(自由节奏)、三眼板(4/4拍)、扣扣板(2/4拍)、平板(有快、慢之分)。与其它省份的胡琴腔相比较,特点是“过门”少,重“跟腔”,包括西皮(分甜皮、苦皮)、二黄(分正调二黄和用唢呐伴奏的老调二黄)和阴调(亦称“反二黄”或“反调”)等三类调性不同的旋律。一般说来,“西皮”调性高亢开朗、活泼明快;“二黄”调性含蓄婉转、悠长缠绵;阴调则属于低回哀怨、凄凉悱恻的悲调性唱腔,带有较为浓烈的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味。

清末民初,皮黄腔在全国盛行,京班入川演出被称为“大戏”,受其影响,四川主唱或兼唱胡琴腔的戏班随之兴盛起来,并与主唱高腔的戏班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其中,尤以“川西坝”名旦浣花仙(时称“浣派”)和名须生贾培之(时称“贾派”)、天籁(时称“天派”)演唱的胡琴腔享有盛名,并被时人视为川胡琴的“坝调”和“省调”。省城成都的川剧高产剧作家黄吉安编写的“黄本”,即多系胡琴腔演唱而称为“胡琴戏”。

分享到:

上一篇:川剧舞台的声光效果   下一篇:川剧弹戏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