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区的巴塘。理塘、甘孜、道孚、康定、木雅等儿个地方的藏戏,总的都属于从西藏传入的蓝面具藏戏,但传入以后,其中像巴塘藏戏、甘孜藏戏、道孚藏戏,虽传入较早,但出战乱或其他原因,大都时演时辍,有的甚至几次衰落几次恢复,多是在本世纪早期或中期,方才初具规模或形成定制。同时,传人以后逐渐与个地康巴的歌舞。说唱、民间艺术传统相结合,有的像道孚藏戏唱腔更多地运用了道李的山歌。锅庄和跳神音调,与西藏的藏戏已有很大区别,形成了康巴藏戏的独有风格。如巴塘藏戏渗入了巴塘弦子舞的舞蹈和音乐,甘孜藏戏渗入甘孜踢踏舞的舞蹈和音乐,理塘藏戏渗入理塘锅庄的舞蹈和音乐等。像道孚乾宁藏戏,唱腔溶人本地山歌,舞是当地锅庄及法舞舞步,繁衍至今日已看不出渊源于西藏“降呷冉”派的痕迹。有的在流传衍化中,由于吸收了康巴地区的一些舞蹈、山歌,将原西藏藏戏传人时保存下来的一些形式,也都康巴化了。如开场时跳的“扎西雪哇”“降呷冉”两段表演性面具舞,已形成具有康巴特色的比较规范的程式化表演身段。在音乐、唱腔上,由于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方面的影响,风格上已和西藏藏戏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