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戏,系影响仅次于藏戏的青、甘、川、等地的剧种。最早酝酿产生于18世纪末叶青海黄南隆务寺,在寺院喇嘛夏令安居后举行“呀什顿”(夏日宴会)游乐活动时,喇嘛们根据在西藏习经期间所看到的藏戏演出和背回来的藏戏“经文本”,开始以安多语和安多民间说唱调来表演藏戏故事片断。到19世纪中叶以后,演出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更中丰富,也日趋规范,如戏师吉先甲把黄南地区的藏族山歌“拉依”糅进了唱腔。而且还能演出完整的剧目《诺桑王子》。与此同时,在甘肃省的甘南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的倡导下,贡塘仓丹白准美也开始采用西藏藏戏演出的办法,编演了《米拉日巴十万道歌集》中一段猎人受教化的故事,当进称为《鹿舞》,于每年的雪顿节上演出。《鹿舞》还传到了拉卜楞教区的很多属寺中。到本世纪40年代,五世嘉木样从西藏学法回来,又一次倡导创建甘南安多藏戏,由曾在内蒙讲学多年、比较熟悉西藏藏戏和内地京剧的朗昌活佛,创编了剧本《权赞干布》,唱腔音乐以安多民歌、牧歌、说唱调为主,表演采用民间歌舞和寺院跳神舞蹈,也借鉴京剧程式化动作,包括服装、道具也都借鉴京剧样式,注重舞台演出效果。他们还大量编演了《格萨尔王传》中英雄史诗故事剧目。甘南安多戏后来又传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州四个草地县,以及甘孜州的色达草地县。甘肃和四川的安多戏,还编演了许多传统藏戏故事剧、民间故事剧、藏族文学名著改编剧和历史人物传奇剧等剧目。